二戰德國被盟軍用近300萬人一次打入瀕死,只因不信此人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劉伯瘟,無授權禁轉!

1943年12月,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盟軍歐洲遠征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的最高司令部統籌指揮參與登陸行動的盟國海陸空三軍,英國陸軍上將蒙哥馬利擔任登陸行動的陸軍總指揮,英國海軍上將伯特侖·拉姆齊任海軍總指揮,英國空軍上將特拉福德·利-馬洛禮任空軍總指揮。登陸後的地面作戰由英軍第2集團軍和美軍第1集團軍共同負擔,兩個集團軍分別由英軍中將米利·鄧普賽和美軍中將奧馬爾·佈雷德利指揮。還有美軍中的虎將巴頓,他的第3集團軍將作為後續部隊,在登陸成功後上岸,與登陸部隊相配合,合圍包抄德軍,一舉光復法國。

二戰德國被盟軍用近300萬人一次打入瀕死,只因不信此人

(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臂章——象徵歐洲解放的火紅色利劍)

盟國在艾森豪威爾身上投下了驚人的龐大賭注:1個集團軍群3個集團軍,也就是86個師,153萬人,這只是參加登陸的陸軍戰鬥部隊;9000多艘艦船,有數十萬名海軍和商船人員在諾曼底外海工作,1。37萬架飛機,再加上各種輔助人員,他手裡有一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遠征軍,合計288萬人。

二戰德國被盟軍用近300萬人一次打入瀕死,只因不信此人

(艾森豪威爾主持軍事會議)

德軍這邊則不容樂觀。蘇聯人在東線死死拖住了他們,墨索里尼又丟掉了自己的國家,甚至連巴爾幹半島都要德軍去駐防,以至於西線德軍只有佔德軍地面力量總數19%的作戰師和極少量的海空軍。他們防守著從挪威到西班牙的漫長海岸線。具體到盟軍選擇登陸的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只有第7集團軍的6個師,9萬人。

但這些說明不了勝算。德軍早在1941年起就開始構築沿海永久性防禦工事,那就是著名的“大西洋壁壘”。這道壁壘由堅固的支撐點和海岸炮陣地構成,直到1944年還在加緊趕工。德軍躲在大西洋壁壘後面,而即將登陸的盟軍面朝槍口,背靠大海,沒有退路。“沙漠之狐”隆美爾1944年初被任命為駐防法國北部的德軍B集團軍群總司令。他接管法國北部的海防後,立即進行了實地考察。得出的結論是,諾曼底最有可能被盟軍選作登陸地區。他按照自己的設想加強海岸防禦,在淺海佈設水雷、建立水下障礙帶,在陸上用地雷和據點構成防禦地帶,還加強了對空防禦。但是一切都做得太慢,到盟軍登陸時,陸上只來得及佈雷400萬顆,還不到總計劃的五分之一,水下障礙帶也僅僅完成了一半。可就是這些水下障礙物,在登陸日造成了盟軍登陸艇的大部分損失。

二戰德國被盟軍用近300萬人一次打入瀕死,只因不信此人

(隆美爾視察大西洋壁壘)

為改變這種情況,艾森豪威爾在盟軍戰略空軍司令部據理力爭,終於改變了1944年西線空中戰役的戰略轟炸目標,由轟炸德國本土工業區轉為有計劃的轟炸法國和比利時的鐵路系統。戰略空軍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但投下了44萬噸炸彈,成功的讓西歐變成了一座巨大的鐵路墳場,兩個月間讓德國人在西線的運輸能力下降了70%。德國人在海岸附近儲備彈藥和燃料的計劃大大受阻,裝甲部隊機動性受到限制,加強“大西洋壁壘”建設的工程材料無法運輸。這使盟軍在諾曼底地區登陸時的壓力大大減輕。

盟軍選擇的登陸目標是諾曼底,他們想盡辦法,讓德軍相信登陸目標是加萊。盟軍為此策劃了“堅忍”行動,這是軍事史上盛況空前的欺騙計劃。一個下轄50個師的美軍第1集團軍群和一個裝備精良的英軍第4集團軍被偽造出來,分別於跟加萊隔海相望的英格蘭東南部和蘇格蘭愛丁堡“駐紮”。英國人派出替身演員假扮蒙哥馬利,美國人更是任命巴頓為第1集團軍群司令官。兩個人頻繁出現,各級假指揮所的假電報在空中飛來飛去,大量假目標出現在加萊對岸的多佛爾地區:坦克集結地,物資器材堆積場,醫院,登陸艇碼頭甚至各種輸油管道,全是硬紙板和木條搭建起的逼真模型。還有針對加萊地區的大規模空中偵察和轟炸。當一切跡象指向加萊時,德國人判斷盟軍將在加萊登陸的最後兩條理由卻是他們自己提出的:第一,加萊離薩爾、魯爾區不遠,接近德國的工業心臟;第二,德國的V系列導彈發射場就設在加萊附近。後來直到諾曼底灘頭的戰事陷入白熱化,德軍高層,比如希特勒本人,仍然認為加萊才是主攻方向,諾曼底只是佯攻。這成為二戰中的一個大笑料。

二戰德國被盟軍用近300萬人一次打入瀕死,只因不信此人

(大西洋壁壘)

德軍中總算還有一個人堅信盟軍將會從諾曼底登陸,那就是隆美爾。當時10個裝甲師和3個重坦克營的西線德軍裝甲部隊被集中起來編成西線裝甲叢集,由德軍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指揮。隆美爾與龍德施泰特在抗登陸作戰方面產生了嚴重分歧。龍德施泰特認為,10個裝甲師應當留在後方,以便必要時實施強有力的反擊。卻隆美爾主張把所有10個裝甲師都部署在淺近縱深,以便實施及時的反擊。在他眼中,登陸日的1個裝甲師,作用遠超敵軍登陸後的3個裝甲師。“如果沒能在登陸開始的頭三天把敵人趕回大海,戰役——也就是整場戰爭,將遭受失敗。”隆美爾如此堅持。最後希特勒主持了折中方案:6個裝甲師配置在北部海岸淺近縱深,4個裝甲師配置在南部深遠縱深。隆美爾實際能夠指揮的只有一個第21裝甲師。

二戰德國被盟軍用近300萬人一次打入瀕死,只因不信此人

(隆美爾與龍德施泰特)

“霸王行動”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登陸作戰,3個兵種相互配合,登陸兵力分配在5個灘頭,滿足所有人不同的要求成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陸軍要求在漲潮時登陸,以減少部隊在海灘上停留的時間;海軍要求在退潮時登陸,如此能減少登陸艇的損失;空軍要一個有月光的夜晚,如此空降兵能有效識別地面目標。5個灘頭各自有各自的潮汐表,分別提出要求自己的登陸時間。一切亂到不可開交,而作為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必須熟練掌握妥協和折中的藝術。

二戰德國被盟軍用近300萬人一次打入瀕死,只因不信此人

(退潮時諾曼底海灘上露出成排的地雷和木樁)

最終艾森豪威爾以各自所能接受的最低條件為底線,通過了妥協方案:D日當天應當風平浪靜,接著還要有3天的好天氣;岸上風力不超過3級,海面風力不超過4級;雲層底部高度在900米以上,厚度不超過5/10,能見度最少為5公里,為便於空降著陸應有半月的亮度。剩下的事交給了斯塔格,一位精幹的學者,盟軍的首席氣象學家。斯塔格提出了他的預測報告,1944年6月上旬符合要求,但能夠利用的日子只有5、6、7三天。一切證據告訴艾森豪威爾,應該選5,於是在聯席會議上,6月5日被暫定為D日。

二戰德國被盟軍用近300萬人一次打入瀕死,只因不信此人

(英國皇家空軍上校斯塔格,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的首席氣象學者)

然而進入6月之後,英吉利海峽風雲突變,天氣異常惡劣。6月4日凌晨四時,氣象學家仍預報天氣不可能好轉。但夜間9時,卻有了意想不到的轉機。斯塔格堅持認為6月6日拂曉前將會有一段好天氣,雖然之後雲層會加厚,但到深夜又會好轉。並且在6月9日之前,還會有一段長時間的好天氣。那是個天空佈滿烏雲的夜晚,做出決定極其艱難。

理智告訴艾森豪威爾:一切工作都已就緒,拖延行動不堪設想。

下定決心的時候,艾森豪威爾並不知道這會是人類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決定之一,他只知道這是他人生中最難、令他最受折磨的決定。因為一旦這個決定失誤,可能會帶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慘重的災難。最終,6月6日被確定為D日(登陸日)。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英]溫斯頓丘吉爾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英]利德爾哈特 《最長的一天》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