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不語真君子”,後半句也是精華,藏著一個人的人品

不知道大家對“酒桌文化”是怎麼看的,酒桌上推杯換盞,又是敬酒又是勸酒,醉酒時經常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眾生百態,鬼谷子有一句話叫“醉之有酒而觀其性”,就是酒後看人品,那麼什麼樣的的人才算經過了“酒”的考驗呢?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說:“酒中不語真君子”。

“酒中不語真君子”,後半句也是精華,藏著一個人的人品

顯然,這句話就是對君子酒品的要求,“不語”不是說你喝了酒就不能說話,而是不說醉話胡話,有些人喝多了就漲紅著臉,開始瞎吹噓瞎許諾。一個對自己要求嚴格的君子呢,懂得剋制,知道分寸。有這麼一位暴君啊,將這句話當做檢驗臣子的試金石。三國時期吳國的亡國之君孫皓,也就是孫權的孫子,他即位後擔心朝中有異心,於是就請大臣們喝酒,不喝不行,喝多了亂說話,“酒後吐真言”,他就讓人一句一句全都記下來,將那些口不擇言的全部處置,而那些緘默不語的則逃過一劫,或者得到了重用。不知道如果你是孫皓的臣子,能逃過這一關嗎?

“酒中不語真君子”,後半句也是精華,藏著一個人的人品

除了“酒中不語真君子”,下半句也非常能體現一個人的品性和格局,這便是“財上分明大丈夫”,說起大丈夫,很多人心裡的形象是頂天立地,一言九鼎,甚至不拘小節的,但這“財上分明”可不是小節。。“財上分明”有兩個層面,一是財路來源要分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邪門歪道的主意不能打;其二就是錢財的去向也要清晰,把金錢花在該花的地方,而不是像那些賭博菸酒。

“酒中不語真君子”,後半句也是精華,藏著一個人的人品

還有一方面呢,是與其他人的賬目要清晰,古話說親兄弟、明算賬,再好的關係一旦扯上金錢,就很容易變得微妙,一個人對待金錢的態度,往往也體現了他的品性,比如魏晉竹林七賢裡的王戎,他是個愛財的俗人,地地道道的鐵公雞,沒事就和妻子一筆一筆算錢,他摳門到侄子結婚都只送一件單衣做禮物,沒過兩天,又後悔了把衣服拿了回來。但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摳門也摳得坦坦蕩蕩,旁人找藉口送他百萬禮錢,這是鐵公雞卻拒絕了,這也許就是他吝嗇成性還能留下美名的原因。其實對於酒和財的態度啊,說起來簡單,生活中很多人非常難掌控,有些人戒不掉酒癮,有的人出手闊綽假大方,有的人借出錢呢要不回來,圍繞著這兩個字的困擾隨處可見。那麼你對“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是怎麼看的呢,“酒”和“財”有沒有給你帶來什麼麻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