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唐明皇寵幸的安祿山,為何要發動安史之亂換個人也會這樣做

在中國,安史之亂是影響最大、破壞力最強的叛亂。755年,安祿山在范陽帶領20萬大軍謀逆,席捲了京城,令大唐王朝受到了史無前例的重創。而且,這次反叛也代表著華夏封建帝國的另一個頂峰結束了。從那開始,唐朝就沒有那麼強的實力了。

關於安祿山為什麼要反叛,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安祿山雖然兵強馬壯,但從數量上看,還是不及唐朝。即使河北三鎮的兵馬能獲得一時的勝利,然而長此以往,還是無法對付大唐的所有兵馬。安祿山的造反顯然是一種賭博,賭的是唐朝一方會犯錯誤。

那安祿山為什麼要在兩邊水平差距嚴重的情況下,發起這場謀逆?那我們就要看看安祿山和太子的關係了。

深受唐明皇寵幸的安祿山,為何要發動安史之亂換個人也會這樣做

就能力來說,唐明皇是華夏曆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天子。然而他身為父親是嚴重不及格的,甚至是禽獸不如。本來李瑛是唐明皇的太子,然而在公元722年,武惠妃下令讓李瑛和李瑤、李琚三位皇子進宮,說宮中有盜賊。其實他們都不知道這是她設下的陰謀,等到他們進宮以後,武惠妃就以他們穿著盔甲是想謀反,因此就誣陷成功了。

而唐明皇居然毫不追查,直接就將這三位皇子都送上了斬妖臺,可以說這件事情讓很多人都心驚膽戰。

深受唐明皇寵幸的安祿山,為何要發動安史之亂換個人也會這樣做

而忠王李亨在李瑛被處決後就成為了新任太子;而有了大哥的前車之鑑後,李亨始終都如履薄冰。然而就算如此,唐明皇也是對李亨不放心,甚至差點殺了他。對於唐明皇的心思,宰相李林甫早就看透了。於是在李隆基當老大的時候,他就經常誣陷太子,想要將他廢掉。

但是,作為太子,李亨自然會參與國家大政,和一些朝中大臣以及邊疆大將都有所交情。就像是唐明皇的義子王忠嗣就是李亨的伴讀,交情非常好。不光是這樣,王忠嗣還是當時唐朝所想披靡的戰將,將整個河東和西北地區的軍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說太子有了很多擁護者。

深受唐明皇寵幸的安祿山,為何要發動安史之亂換個人也會這樣做

在這種情況下,李林甫就提出藩鎮節度使應該讓安祿山和哥舒翰等人來擔任,因為他認為這些將領在朝廷中無立足之地,不會牽扯到朝廷內的政局動盪。與此同時,他透過制度設計、人事安排等措施,有效地牽制了藩鎮節度使手中的權力,讓朝廷這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於是李林甫活著的時候,安祿山對這位宰相是非常畏懼的。然而李林甫死後不久,其勢力就遭到了清算,原來他主張並採納的所有制度全部廢除了,這就讓安祿山等節度使頭上沒有了“緊箍咒”,也就為“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

深受唐明皇寵幸的安祿山,為何要發動安史之亂換個人也會這樣做

而在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成為了新任宰相,因此帝國的二把手就非他莫屬了。在“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幾年,楊國忠和安祿山之間始終都有矛盾,甚至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楊國忠經常在唐明皇耳朵邊說安祿山的壞話,說他有謀逆之心,想要將帽子扣在他的頭上。而且向李隆基提了一個建議,讓安祿山進京,看看他是否忠心。而且還讓人對安祿山在京師的府邸大肆搜查了一番,希望找到安祿山策劃叛亂的證據。

沒人曉得安祿山什麼時候有了反唐之心,然而能夠肯定一點,由於楊國忠的步步緊逼,讓安祿山始終都感到膽戰心驚,他自己的心目中肯定是非常瞭解這一點的。只要楊國忠始終在唐明皇身邊是個如日中天的人物,那麼他這個邊疆節度使肯定是不會善終的。與其束手就擒,還不如孤注一擲。只要是點有常識的人都會做出這種決定,安祿山肯定也是如此的。

深受唐明皇寵幸的安祿山,為何要發動安史之亂換個人也會這樣做

其實唐明皇的縱容包庇是安祿山反唐的關鍵因素。唐明皇這輩子在人事處理方面都是特別堅決的,只要他對任何位高權重的有所懷疑,那這位大臣就沒有好下場。即使是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也要對其進行懲罰。但不知唐玄宗因什麼緣故,他對安祿山的態度卻格外寬容。在與北契丹交戰中,安祿山經常打敗仗,在正常情況下,怎麼也得先撤職再說,然而唐明皇卻一直對其格外寬容。即使有人在宮中說安祿山壞話,唐玄宗也會因此生氣。

753年冬,安祿山奉詔入京。這一舉動立刻讓楊國忠等人斷言安祿山要造反不敢入京的人大失所望。唐明皇為了獎勵忠心的安祿山,就將一系列重要職務都交給了他。而在獲得了這些職位以後,安祿山就從哥舒翰管理的隴右藩鎮挑選了幾千匹上等寶馬,這就讓自己管理的人馬戰鬥力增強了。

深受唐明皇寵幸的安祿山,為何要發動安史之亂換個人也會這樣做

這樣,邊防軍就不再懼怕中央,而且邊防軍日益強大,也使他們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終,安祿山發動兵變,安史之亂爆發。

每個朝代看來,叛亂都是必須的。一旦你被賦予了某種權力,你就會想要更多的權力。

一旦你在社會中擁有了一定的地位,你就會想要更高的地位,最終野心會隨著能力的上升而日益增大,慾望最終會被誘惑,權力會逐漸膨脹。

就像齒輪一般,一環推動一環,迴避不了,不能脫身。人總是不滿足於現狀,想要追求更多,不顧後果,這或許就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