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說三國十三 董卓專權(2)

他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員的子弟為郎官,以填補原來由宦官擔任的職務,在宮殿侍侯皇帝。

他徵召未做過官的名士,如:荀爽、韓融、陳紀、申屠蟠等,入朝為官,恩寵有加。

比如說對潁川名士荀爽(荀彧的叔父),他先是派使者到荀爽家鄉,任命他為平原國相,荀爽赴任途中走到宛陵,又任命他為光祿勳。

荀爽到任不到三天,又升任司空。

從他被徵召,到升任三公,一共九十三天。

又任命陳蕃的兒子陳紀為五官中郎將,韓韶的兒子韓融為大鴻臚。

荀爽等人都害怕董卓的殘暴,被徵召後不敢不來。

只有申屠蟠接到被徵召的命令後沒有動身,別人都勸他前往,他笑而不答。

董卓到底沒能勉強他作官,他活到七十餘歲,在家壽終正寢。

史說三國十三 董卓專權(2)

在這些名士中,他對蔡邕最為信任。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市圉鎮)人,是東漢大名鼎鼎的才女蔡文姬的父親。

蔡邕少年時即博學多聞,師從太傅胡廣,喜歡文學、數術、天文等,還擅長音樂。

漢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權不法,聽說蔡邕的琴撫得好,於是告訴桓帝,命令陳留太守督促他到洛陽演奏一曲。

皇命不敢違,蔡邕不得已,磨磨蹭蹭走到偃師(今河南洛陽市偃師市),乾脆假裝生病,以養病為由返回家中,不去了。

這段時間,蔡邕與外界斷絕往來,在家裡無所事事,品玩古董。

他受東方朔《客難》及揚雄、班固、崔駰設疑自通的啟發,汲取百家之言,創作了《釋誨》來警惕和自勉。

史說三國十三 董卓專權(2)

建寧三年(170年),蔡邕被司徒橋玄徵召為掾屬,受到橋玄的厚待,後出任河平縣長,又被召拜為郎中,在東觀校書,升任議郎。

當時,東漢朝廷害怕州郡相互勾結,結黨營私,下令互為婚姻的家庭和兩州人士,不得互相擔任監察官吏。

後來又制定三互法,限制更加嚴格,規定互為婚姻家庭和兩州人士不得互動為官,導致選用官吏很受侷限,非常不易。

天下十三州,有十一州的人都不能擔任幽、冀兩州的官職,致使這二州的官職多有缺位,很久都無人接任。

蔡邕上疏,認為只要是人才,有能力勝任就應該選拔為官,建議漢靈帝廢除這些禁令,但漢靈帝不置可否。

漢靈帝喜愛辭賦,創作過《皇羲篇》,因此對會寫文章的人尤其偏愛,提拔重用了不少。

侍中祭酒樂松、賈護招來很多趨炎附勢的、毫無操守的小人,在學習、研究文學藝術的高等專科學校——鴻都門學任教。

這些人喜歡講一些地方風俗、鄉里小事的庸俗段子,漢靈帝卻聽得非常高興,不按常理出牌,也提拔了他們。

更有甚者,有幾十個市井小民,謊稱自己是宣陵孝子,漢靈帝不問青紅皂白,一律都授予郎中、太子舍人的官職。

史說三國十三 董卓專權(2)

熹平六年(177年),地震、颶風、冰雹、蝗蟲等災害不斷,鮮卑又侵犯邊境,勞役賦稅不斷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漢靈帝下詔自責,要求群臣建言獻策,拿出應對良策,蔡邕趁機密奏,建議訪求賢能、選拔官吏等七件事。

漢靈帝採納了蔡邕的建議,親自在北郊迎祥氣,舉行辟雍禮儀,又下詔把那些以宣陵孝子為名被任命為太子舍人的,統統貶為丞尉。

這年七月,護烏桓校尉夏育上疏請求討伐鮮卑。

護羌校尉田晏因犯錯受到處罰,買通中常侍王甫向漢靈帝求情,想受命出征,戴罪立功。

王甫說服漢靈帝同意出兵,派夏育、田晏、臧旻及南匈奴屠特若屍逐就單于等各率一萬多騎兵出擊。

蔡邕上疏勸阻,但漢靈帝不聽。

結果,田晏等被鮮卑首領檀石槐下屬三部打得大敗,損失慘重。

蔡邕卻因此與王甫結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