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早年堅決主戰, 從金國歸來後又堅決主和, 他為什麼會這樣

秦檜早年堅決主戰,從金國返回來後,又堅決主和。這種前後完全相反的表現,確實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感覺這人簡直就是人格分裂。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分析,理清楚秦檜為什麼主和,又為什麼主戰,我們就會發現,秦檜並非人格分裂,反而他為人行事,始終圍繞箇中心。是哪個中心呢?

秦檜早年堅決主戰, 從金國歸來後又堅決主和, 他為什麼會這樣

靖康元年,當金兵南下的時候,秦檜擔任的是太學學正,太學學正是太學裡負責制定規章制度的,是一個非常小的,而且是非常邊緣的官。但是,當金國索要北宋三鎮時,秦檜上書反對,表示最多割一鎮,宋欽宗雖然沒有聽他的,但是把他升為職方員外郎,又改為幹當公事。這個職位屬於是張邦昌的副手,張邦昌當時是割地使。宋欽宗設立“割地使”這個名字,雖然太爛,遭千古罵名,其實差不多相當於當時的外交部長。

秦檜因為反對議和,從一個邊緣的,在皇帝心中完全沒有存在感的小官,變成當時最重要的外交部官員,職位升了,位置也重要了。

再看秦檜的第二次升官。當金軍兵臨城下,又要求北宋割地,不然就進攻汴京的時候,宋欽宗讓大臣們投票表決。結果70人同意割地,36人不同意割地,秦檜屬於不同意割地的36人之一。但隨即宋欽宗就把秦檜升為御史中丞。

宋欽宗是比較主和的,秦檜則是主戰的。但是宋欽宗很奇怪,秦檜越主戰,越和他觀點不一致,他越升秦檜的官。奇怪吧?

其實這也好理解,宋欽宗之所以主和,是因為他害怕打不贏。但是大臣們如果也是一味主和,那就沒抵抗,乾脆亡國算了。所以,宋欽宗才會那麼信任主戰的官員。(再說了,秦檜其實是恰到好處地主戰,就比如“割三鎮只同意割一鎮”,這其實是“五十步笑一百步”。)

秦檜早年堅決主戰, 從金國歸來後又堅決主和, 他為什麼會這樣

當秦檜從金國逃回來後,他的主張改變了。當時朝廷和宋欽宗時期的官場氣候完全不同,朝野上下是一片主戰之聲。在這種情況下,秦檜向宋高宗提出了“如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宋高宗表揚他忠心可嘉,升他為禮部尚書,不久又升他為參知政事(副宰相)。

原先因為主戰,秦檜得到升遷。現在因為主和,秦檜又得到升遷。秦檜總在升遷中。

不久,宰相範宗尹因為一件事與宋高宗觀點不一致,秦檜堅決附和宋高宗。宋高宗罷了範宗尹。罷了以後,並沒有升秦檜。這時候秦檜揚言:“我有二策,可聳動天下。”有人問他是什麼?他說,現在沒有宰相,無法執行,說了也沒用。於是宋高宗便升他為宰相。

接著,宋高宗雖然因為朝中政治鬥爭,一度罷免了秦檜宰相的職務,但是,後來又迅速把秦檜升為宰相。而且還讓他獨相十多年。

宋高宗為什麼要升秦檜為宰相呢?是不是希望秦檜能拿出拯救國家於危難的奇策?其實他也知道,秦檜拿不出什麼奇策,但他知道,秦檜支援他求和的主張。

宋高宗為什麼要一意求和?既然朝堂上下都是一片主戰之聲,而且岳飛、韓世忠、吳玠等人還在連打勝仗,如果一直堅持打下去,收復更多的國土,未必不可能。再說了,就算不能收復全部的國土,以戰促和,在求和的時候,不是手中的籌碼更大嗎?

其實,這是老百姓的想法,不是宋高宗的想法。宋高宗的顧慮太多了:一是如果打金國,把金國逼急了,金國把宋欽宗送回南宋,該咋辦?二是南宋初年的軍隊,大都是從民間招安來的,如果將領擁兵自重;或者將領沒想稱王,士兵們對他黃袍加身,又該怎麼辦?

但是要和議,談何容易?朝野上下一片主戰之聲。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人來幫他做成這件事,並且幫他背這個黑鍋。

秦檜早年堅決主戰, 從金國歸來後又堅決主和, 他為什麼會這樣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秦檜無論主戰,還是主和,都是圍繞一箇中心。這個中心就是讓自己升官,讓自己走上權力頂峰。

(參考資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