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一、秋瑾先生

浙江省紹興市解放路,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鬧市之一。繁華的街道處處可見城市的熱鬧,熙熙攘攘的人群只有走到軒亭口中央時,才會漸漸放慢腳步。因為在這裡,矗立著一塊高大的石碑。

石碑上刻著大書法家于右任先生題寫的字。

“而吾鄉先烈,自徐先生錫麟與陶先生成章而後,以秋先生瑾為最著。”

這句話意思是:來自紹興的先烈,在徐錫麟和陶成章之後,秋瑾這個名字是最重要的。此話蔡元培先生早年說的,人們用此碑紀念鑑湖女俠秋瑾。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接下來,我們把視線抬到上空,俯瞰一下紹興。這座古老的城市裡,誕生了魯迅、蔡元培、徐錫麟、陶成章、竺可楨、錢三強。煙雨江南地,溫文爾雅,一壺黃酒下肚,出的都是一些影響了這個國家的人。

最後,我們再把視線抬高一點。遼闊的中國大地,五千年曆史,講不完的故事。這片土地上,被叫做“先生”的人有很多,能被叫做“先生”的女人,卻少之又少。

秋瑾是其中一個,甚至有可能是第一個。

112年前,這個地方還沒有這塊紀念碑。那是一個多世紀之前的事情了。那一年仲夏,秋瑾在清廷官兵的押送下,在這方土地上成了封建社會的刀下亡魂。

四年後,辛亥革命成功,封建社會也成了亡魂。

這時候,人們想起這個叫秋瑾的女人。嚴格意義上來說,她和絕大多數女人不一樣,那些女人不會被叫做“先生”,也不會被用以“梟首之刑”。從某個角度來說,沒有這個女人,辛亥革命或許不會那麼快到來。人們開始懷念她,無論是政治家,還是文學家。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這個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和領袖,用血喚醒國人的民主革命思想。

1907年,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徐錫麟和進步學生軍一起與清廷激戰四小時,最終失敗,徐錫麟被捕,隨後就義。

秋瑾作為安慶起義的策劃發起主要人物之一,也遭到了清廷的追捕。有人勸秋瑾逃走,秋瑾不從,留守在學堂裡,直至被清軍包圍。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地走向紹興軒亭口,在清軍官兵的注視之下,被劊子手一刀砍下人頭。“一介女流,大逆不道,傷風敗俗,去做革命黨”,她成了民間思想未啟蒙的百姓的笑談。

時人不知道的是,秋瑾的屍體死後無人收屍,在夏天的陽光下曝曬於紹興街頭,甚至連婆婆都拒絕為其收屍安葬。死後幾十年,秋瑾的墳墓遷了十次,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秋瑾才得以最後入土安息。

這位間接影響了中國歷史的傑出女性,何以在死後落得如此悽慘?

二、從名門之女到女權領袖

秋瑾犧牲時年僅32歲,但這32年精彩過大多數人隨波逐流的一生。

說秋瑾是名門之後是很準確的,雖然秋家祖上沒有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但也世代為官。秋家底蘊深厚,尤其在階級分明的封建社會,家族實力可見一斑。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清朝官員)

秋瑾的父親秋壽南,曾經是湘鄉縣督銷總辦,母親則是浙江蕭山的名門望族之後。秋瑾的父親後來還做過湖南郴州的知州,並且權利還要大一些,除了民政,還管理著當地的軍隊。

秋瑾從一出生就和大多數人不一樣,這讓她後來的選擇多了更多的阻礙。

小時候的秋瑾還是在封建社會思想的教育下長大的,接受著“女子無才便是德”、“夫唱婦隨”一類觀念的灌溉。上學時她去私塾搖頭晃腦讀古文,都是跟著哥哥去的。但秋瑾顯然比家裡的兄長更有才華,在私塾的時候,秋瑾就已經可以吟詩作對了。

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秋瑾的愛好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再拘於文學、歷史一類“女人喜歡”的東西。15歲的時候,秋瑾就粘著表兄,讓他教自己騎馬射箭,並且很快就學會了。

19歲那年,秋瑾的父親秋壽南正在湖南湘鄉縣做督銷總辦。以秋家的底蘊地位,雖然官不在故鄉,但在當地肯定也是混跡上流圈子。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秋瑾)

秋壽南在湖南結識了一個姓王的富商家族,這家人和曾國藩有姻親關係,也很有實力。秋壽南起初就是結識了曾國藩的長孫曾重伯,在曾重伯的介紹下,才認識的王家的人。當時,湘潭有家義源當鋪,老闆叫王黻臣。

秋壽南和王黻臣相見恨晚,很快就成了好友。後來,兩人得知子女的年紀相仿,就乾脆定下了婚約。19歲的秋瑾也就這樣被父親包辦了婚姻。

王黻臣的兒子叫王廷均,家教良好,一表人才,又是世家子弟。秋瑾也是名門之後,才貌雙全。秋壽南和王黻臣對這對年輕人都很滿意。秋瑾那時並沒有“婚姻自由”的意識,就聽了父親的安排。好在兩人相見以後,也都有好感。

這段婚姻,成了秋瑾一生的轉折。

1896年農曆四月初五,秋瑾和王廷均在荷葉神衝老鋪子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名門聯姻,郎才女貌,春風得意,一時間羨煞旁人。

兩人結婚以後,王廷均接手了父親的當鋪,一邊經營生意,一邊繼續讀書。秋瑾那時候也還沒有脫離學堂。夫妻兩人婚後感情很好,或許是因為秋瑾孃家的原因,王廷均對秋瑾也很尊重。兩人琴瑟和鳴,一起經營生活,偶爾還切磋學藝,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秋瑾的故事到這裡,本該是一個封建社會中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那時候的秋瑾除了性格相對來講有些像男生,其他方面從來沒有過多的想法。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清末百姓)

可惜那時候是清朝末年,百姓疾苦,民不聊生。列強欺辱,清政府軟弱,有眼界的人都隱隱感到中國一定會發生變化,只是變化還在萌芽中。那時候,孫先生已經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距離後來的辛亥革命,只有十幾年。

有了錢,就想做官。1900年,王廷均花錢買了個京官做,職位是清廷的戶部主事。當時秋瑾已經給王廷均生下了兒子王沅德,王廷均赴京,秋瑾跟兒子也就跟著一起去了。赴京路上,秋瑾並沒有想到,北平成了改變她人生的地方。

剛到北平一年,一家人的生活還算不錯,秋瑾還被清廷封了“恭人”。王廷均在適應京城的環境和圈子,秋瑾在家讀書學習,相夫教子。這一年,秋瑾又給王廷均生下了女兒王燦芝,從此兒女雙全。

女兒出生後,兩人的生活就開始慢慢不一樣了。這個變化出在王廷均身上。越繁華的地方,越容易迷失,在京城做官,王廷均免不了接觸風月之事。

王廷均那時開始跟著京城的其他官員一起花天酒地,逛戲園子、喝花酒,經常很晚才回家,回家後也是一身酒氣倒頭就睡。感情出了問題,秋瑾也就對墮落的丈夫失望了,給孃家寫信說:“我在王家就和奴僕一樣。”

秋瑾恨在心裡,但改變不了什麼。有時候,她會想女人是不是天生就該是這個命?命這個字眼太沉重了,好像一扯上它,什麼都無法改變。秋瑾很迷茫。正是這段迷茫的時候,她認識了一個叫吳芝瑛的女人。

這個女人很厲害,不畏強權,思想獨立,敢於在慈禧面前評論《辛丑條約》。這一切都是因為,吳芝瑛和秋瑾認識之前,就已經接觸過很多國外的思想。

兩人相識後很快成了朋友,吳芝瑛也常常給秋瑾講那些“新思想”,比如“女人不信命”、“你的思想沒開啟”之類的。秋瑾本來就是個聰明的人,接觸了這些思想後,內心慢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1904年,秋瑾告訴丈夫王廷均:要去日本留學。

之所以是“告訴”而不是詢問,是因為她已經做好了決定。她沒有找丈夫和婆家要錢,留學的費用都是自己出。王廷均聽她說完,勃然大怒。秋瑾開始給他說那些“新思想”,王廷均能夠理解,但反對秋瑾這樣做。

但秋瑾去意已決。

到了日本後,秋瑾像海綿一樣吸收新的思想,她的獨立意識也開始真正的覺醒。她熱衷於參加各種同鄉會,還會登臺演講,內容就是革命救國和女子獨立的思想。這期間,她和許多留學日本的革命志士都成了朋友。

同是紹興籍貫的魯迅、陶成章,以及後來成為辛亥革命領導者之一的黃興,都是秋瑾的好友。

後來,秋瑾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在日本生活的時候,她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中國的女人之所以要受她那樣的苦,是因為封建社會。只有推翻它,女人們才能真正得到獨立和自由。

有了這樣的想法,秋瑾不但積極參與革命活動,還介入了很多革命團體,甚至包括洪門。後來,她以“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創辦了《白話報》。女人在國外辦報,這是很多男子都不敢想的事。

1906年,為了配合清廷打擊革命志士,日本政府取締了在日留學生規則。秋瑾等革命志士雖然憤怒,但如何抗議也沒有成果,只好回到中國。幾年的學習,讓她真正成為了一個成熟的革命家和女權領袖。

回國後,秋瑾又立刻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她先是在紹興女學堂做代課老師,後來又去了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在這裡,她認識了校長徐自華,兩人成為了至交好友。同時,她還加入了同盟會。

加入同盟會之後,秋瑾積極參與革命,聯合長江一帶的會黨,謀劃起義,成了當時徹頭徹尾的“革命黨”。後來同盟會發起的萍瀏醴起義失敗,秋瑾又和徐錫麟謀劃新的起義。

當時清政府對“革命黨”打擊嚴重,因為孃家和婆家都是清廷的官員,秋瑾回國後幾乎沒有回過家。那時的秋瑾已經把革命事業當做最重要的事了。母親去世後,秋瑾回到紹興,喪事完畢後做的第一件事還是聯絡會黨。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同時,她也沒有忘記女權運動。為了中國女性的意識覺醒,她決心創辦報刊,名字取做《中國女報》。辦報要錢,秋瑾沒有錢,就想到了王家。

1906年冬天,秋瑾回到了婆家。當時王廷均不在,家裡的長輩雖然是清廷官員,但還是立刻籌措了一大筆錢給秋瑾。如今看來,既是念及情分,也是暗中支援。但秋瑾此去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和王家脫離關係。

一個女子,主動和婆家脫離關係,在封建社會可以說是“大逆不道”。很多鄉里人都覺得她大概是“瘋了”。

秋瑾真的是一個為了理想,什麼都不顧的人嗎?顯然不是的。

雖然丈夫家暴過她,也墮落過,但兩人畢竟有過美好的感情和家庭。況且王家的家人對她都很好,她在王家還有可愛的一兒一女。之所以這樣做,為的是讓王家不受到牽連。她知道自己是在革命,而革命是會死人的。

再次回到紹興後,秋瑾一邊創辦《中國女報》,一邊繼續革命工作。起義準備需要一個據點,當時大通學堂沒有人負責,秋瑾就以董事的名義在大通學堂主持校務,實則作為了聯絡運動軍學兩界的據點。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這時候的秋瑾,已經是革命中堅力量,一人之力,對抗的是這個國家數千年的封建主義思想,其中困難、勇氣,可想而知。

大通學堂,也是秋瑾生命最後的地方。

三、秋瑾之死與王廷均

秋瑾與王廷均的愛情,是複雜的。

兩人初初相遇時,父母包辦的婚姻不是枷鎖,而是兩人美好的緣分。剛成家時,兩人也是相敬如賓,宜室宜家。後來王廷均更是進京做官,雖然是買來的,但在沒有接觸革命思想之前,前途看起來同樣一片大好。

更何況,兩人還有可愛的兒女。

剛到京城的日子裡,秋瑾在日記裡還寫著:“夫婿近來習洋文。”一件小事,一個普通的稱呼,卻不難見出,秋瑾對丈夫很上心,也很著溫柔的感情。

兩人的裂痕是在王廷均墮落後出現的。有一次,王廷均去喝花酒,一夜未歸。忍無可忍的秋瑾第二天穿上男裝,跑去戲園子裡看戲。女人逛戲園子,這在當時是個丟人的事情,王廷均得知後很生氣,不僅罵了秋瑾,還動手打了她。

很多人都說,如果王廷均沒有在京城墮落,也就不會有家暴和秋瑾的失望、迷茫。王廷均如果一直對她好,就算後來秋瑾遇到吳芝瑛,也不一定會生出逃離這種生活的想法,或許也就沒有她後來的革命。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清末的北京)

但王廷均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家暴男和封建大男子主義嗎?恐怕也不是的。

秋瑾去日本後,王廷均也辭了官,帶著兒女回到老家生活,這其中一定是有秋瑾的影響的。自己的女人都立志報國,王廷均雖然不能接受去革命,但也做到了不跟清廷同流合汙。

作為封建社會長大的男人,王廷均也努力維持著家庭的和睦,因此才會希望秋瑾是一個普通的封建社會女性。

秋瑾當時的種種做法都是“離經叛道”,王家這樣的家族,自然不會接受。後來秋瑾到王家要錢辦《中國女報》,王家立刻就拿出了錢,也不可能沒有王廷均在王家給秋瑾說好話的原因。

兩人最後雖然還是破裂了,但王廷均也不該被一棒打死,這一點在秋瑾犧牲後才得以證明。

1906年,萍瀏醴起義失敗後,秋瑾和同盟會的成員們都準備著下一次起義。

當時,秋瑾已經生活在了大通學堂,主持校務,並暗中籌劃起義事項。在那裡,她編制了光復軍的制度,並且詳細制定好了起義的計劃:金華起義、處州響應,這樣可以把清軍引出杭州,然後從紹興出發,攻打杭州。

在秋瑾的計劃裡,如果失敗,就跟在安徽運動的徐錫麟呼應,一起行動。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徐錫麟)

秋瑾的計劃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出在了徐錫麟這裡。徐錫麟本來計劃好了起義日期和行動計劃,原定計劃是在安徽安慶發動起義,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同時率領學生軍攻佔軍械所。沒想到,即使如此準備,還是失敗了。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按照原定計劃發動了起義,刺殺了恩銘,也攻佔了軍械所。奈何清廷兵力較強,徐錫麟和學生軍跟清軍戰鬥了四小時,最後還是被捕了。

安慶起義失敗後,身在紹興的秋瑾也被人出賣了。得知訊息已經被洩露,清軍即將來抓捕自己後,革命志士們都勸秋瑾逃走。但秋瑾沒有逃走,而是留在大通學堂,等待清軍到來。

被捕後,清軍嚴刑逼問革命黨訊息,秋瑾只留下一句“秋風秋雨愁煞人”。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清軍殺她,用的是“梟首之刑”,這是用在男人身上的。清廷怕她,像怕那些男人一樣。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紹興老照片)

秋瑾辦《中國女報》時,在社會上影響頗大,王廷均也設法拿到了報刊。看完報刊後,王廷均已經心知肚明:秋瑾早晚會因為革命犧牲,她自己也做好了準備。他不願,不捨,但無可奈何。

秋瑾犧牲後,遺體橫在紹興街頭。因為她是革命黨,所以無人敢收屍。秋瑾本來應該葬在王家,但秋瑾的婆婆那時候因為怕牽連王家,拒絕給秋瑾收屍。

後來,還是好友吳芝瑛設法將秋瑾安葬。秋瑾之死影響力巨大,但無人敢發聲。秋瑾的屍體,也因此被各個地方排斥,後來更是遷了十次墳,因為不敢葬而遷的,也有好幾次。

徐自華後來給秋瑾在西湖邊買了一塊地,安葬秋瑾後,卻被清廷嚴懲,勒令遷葬。秋瑾的屍骨只好在秋家暫時存放。一代女俠,死後淒涼至此,也令人感嘆。

再後來,還是王家出面,將秋瑾和王廷均葬在了一起。那時候還沒有辛亥革命,中國還是清廷的天下。安葬這個女革命黨,王家是冒了很大風險的,也算重情重義。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秋瑾的死,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只是大多數人不敢說。她的死,間接促成了辛亥革命。她喚醒了中國女性的獨立意識,也用生命讓國人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她是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

秋瑾犧牲後,王廷均異常的悲痛,因傷心過度,身心俱疲,患了病。

兩年後,王廷均也與世長辭。

四、兒女不簡單

秋瑾死後,不僅留下了革命的精神。

秋瑾和王廷均的兒女,在後來的歲月裡也都各自成才。

王廷均離世的那年,女兒王燦芝八歲,兒子王沅德十二歲。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王燦芝)

王燦芝繼承了母親和父親的好學和聰慧。1927年,王燦芝考入了大夏大學教育科行政系。1928年,王燦芝又赴美留學。在美國,王燦芝想起了母親曾經做過的事情,又想起了水深火熱的中國,堅定地選擇了紐約大學的航空專科。

即使在辛亥革命以後,中國也沒有女性飛行員。

這個做法像極了她的母親秋瑾。其實,小的時候,王燦芝也跟母親一樣,喜歡舞刀弄劍。人們把秋瑾叫做“女俠”,後來又把王燦芝叫做“小俠”。

學成歸國後,王燦芝為了救國,立刻把一身本事投入到了工作中。 她在空軍中的聲譽很高,不僅僅因為她的專業能力強,更是因為,她是中國第一位女性飛行員,是中國飛行屆的女性第一人。

後來,王燦芝嫁給了一個姓黃的廣東人,生下了一個女兒。1948年,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了秋瑾的傳記片《碧血千秋》,王燦芝全程都參與其中。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王沅德)

秋瑾的兒子王沅德,則是走上了父親的道路。他先是做了湖北漢口《江聲日報》的社長,後來又到中學去教書。做完中學教員後,王沅德還是接過了王家的衣缽,在湖南湘潭經商。

鹽礦、電燈公司、鞋帽店、綢緞莊、當鋪、都是王沅德的生意。

後來,王沅德成了湘潭的首富。

時代變了,王沅德也不再像父親一樣不敢投身革命。他加入了民革,成了有名的民主人士。曾經捐款捐地,就是為了辦學校,培養下一代。

1951年,國家推行土地改革,王沅德得知政策後,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土地都交給了政府。自己則鑽研起母親秋瑾的故事資料。

後來,王沅德成為了湖南文史研究館的秘書。

王沅德在1955年5月16日去世。王燦芝也在1967年去世。

秋瑾遇害後婆婆曾拒絕葬她,打過她的丈夫兩年後亡,兒女不簡單

秋瑾的傳奇故事,隨著王沅德、王燦芝的離世,也已經變得遙遠。但秋瑾的詩詞,還有她在那個時代迸發出的強大的、震撼人心的革命精神,依然打動著後來的一代又一代人。

所謂“先生”,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