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原來我們被電影騙了

古代有錢人會把年幼的孩子送去私立學校,也就是私塾上學,學生的年紀一般是5歲-20歲左右。私塾老師大多是落第秀才或者老童生擔任,教學生學習“方塊字”,等教會了1000個字再來教《三字經》這類淺顯易懂的啟蒙讀物,之後才正是步入學習階段,教“四書五經”,學生們要將5萬字左右的私塾全部背完。

有的老師還要求學生連書裡的註解都背會,並寫得一手好字。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學生需要經過科舉最低階一級的

“童生試”

,一共有

縣試、府試、院試

3場測試,考上了前兩場的不管年紀大小都是“童生”,如果最後一場院試也考上了就是

“秀才”

“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原來我們被電影騙了

秀才考不上的童生大有人在,清朝大約有1-4億人,童生最多有300萬,但考上秀才的才46萬人,有的人頭髮花白還是童生,《范進中舉》的主人翁范進都54歲了,可他就還是童生。

童生一般都是不長進的人,或者實在不是讀書的料,《笑林廣記》裡記載了一個嘲笑老童生的笑話:一隻飢餓的老虎出山吃人,遇見一個秀才,嫌他太酸沒吃,遇見一個頭發花白的老童生,答曰:“怕咬傷了牙齒。”

“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原來我們被電影騙了

提到秀才大家都會想到酸腐之氣,是一種貶義詞,但是在古代是對賢才的褒義詞,最先被稱為秀才的是西漢文學家賈誼,《史記》:“賈生,年十八,聞其秀才。”電影裡的秀才好像都是一些食古不化的書呆子,他們的學歷都很低嗎?

“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原來我們被電影騙了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本科生

,最差也能當私塾老師,就像現在大學畢業做幼師的人。如果還想當官,就要再透過3場考試

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三年一次,秀才要到省會去考,考中的人叫

“舉人”

,考上第一名的叫

“解元”

鄉試幾乎能刷掉一半的秀才,50個人裡能錄取到1個就很不錯了,每個州3年才出10個舉人也是很常見,這機率相當於清華北大的錄取率。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12歲考上秀才,13歲中舉,但因為主考官顧轔看他太年輕想要多磨練他,故意要他落榜。三年之後,張居正在50:1的機率下再次中舉,實屬能人。

“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原來我們被電影騙了

舉人考會試要到京城參加會試,考上的人被叫做

“貢士”

,第一名叫

“會元”

。主考官將在貢士裡選擇成績優秀的人推薦給皇帝,皇帝每三年一次在皇宮裡對他們進行

殿試

,這些人就是

“進士”

清朝268年,進士也才2。6萬人。

進士經過皇帝親自主考,得出的前三甲,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

狀元、榜眼、探花

。鄉試、會試、殿試都考上第一名,這種現象稱之為“

連中三元

”,中國科舉歷史1300年,連中三元的才21個,文科17個,武科4個。

“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說出來別不信,原來我們被電影騙了

“兄弟早有名,甲科皆秀才”科舉是沒有背景的古人唯一的出路,因此國人把教育看得很重要,如蒲松齡70幾歲還在考科舉,現在卻有的人有書不讀,實在浪費教育資源,等他們走入社會才知道讀書不是通往成功唯一的道路,卻是一生中最容易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