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人人都要分杯羹

新能源汽車,人人都要分杯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深途(shentucar),作者 | 黎明,編輯 | 魏佳

“阿貓阿狗”又來造車了。

美股上市、連年虧損、市值5400萬美元的團車網,在1月5日官宣造車,併發微博@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配文:“你們覺得擠不?”

1月16日,理想汽車CEO李想在微博炮轟團車造車,說大機率是騙子,“真是重新整理了創業者的底線。”團車網CEO聞偉在1月17日公開回懟李想,說“別把自己當先知。”

新能源汽車,人人都要分杯羹

李想炮轟團車造車來源 / 李想微博

團車網於2018年11月在納斯達克上市,號稱國內赴美上市的汽車新零售第一股。不過,上市至今,團車網的股價已經跌去91%。2021年初,聞偉試圖將團車網私有化退市,後未能實行。現在下場造車,不免讓人質疑其動機。

2022年剛開始,下場造車的名單又變長了。對於那些看慣了各路大神跨界造車的吃瓜群眾來說,已經見怪不怪了。

畢竟,就連恆大汽車的首款車型恆馳5,都在1月12號下線了,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創辦的自遊家,也在同一天釋出了首款車型官圖,索尼在1月初的CES展上,釋出了首款電動SUV概念車。

造車這事,子彈還得再飛一會。

不過,需要警惕的是,入場造車的玩家們各懷心思。別把造車,想得簡單了。

“阿貓阿狗”,又來造車

過去一年,造車名單裡出現了很多新面孔。深途先不說小米、百度這些自帶流量的,也不說團車網這種剛被懟的,說幾個你可能沒聽說過的。

輕橙時代,一家公開資訊顯示2021年6月才成立的公司,突然在11月舉辦釋出會,官宣造車。創始人說,其首款車型將在2022年上市並開啟交付。

也就是說,

從宣佈造車到交付,這家公司可能只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前無古人”,有人調侃。

關鍵是,這是一個全新的品牌,根據公開資料,創始團隊此前並無造車經驗,CEO牟露在騰訊遊戲業務部門工作了很多年,是做遊戲策劃與研發的;創始人邊標,之前是做金融的。

輕橙時代方面說,前期是輕資產運營,產品沒有任何對標。“

我只能說我們對標的是時代,對標的是這個新的時代,我們是因為使用者、因為時代而生的企業

。”

PPT裡是這樣展示的:“融匯汽車製造、智慧科技、移動互聯等”,“融合技術、設計、生態、跨界資源和商業模式,成為智慧移動出行和生活的全新正規化”。

口氣不小,但它到底說了個啥?

“資本融合造車。”有人這麼定義。

新能源汽車,人人都要分杯羹

至於產品,目前並無太多細節透露。只知道會有一個“遊戲手柄式的方向盤”,“智慧化的中央扶手箱”,另外,首款樣車就叫——“VC”。巧的是,在資本圈,VC一般指風險投資。

再來看另一家。人人網,很多80、90後在大學時用過的一款社交產品,美股上市公司,旗下有一塊二手車業務。2018 年,這塊業務更名為開心汽車,隨後在2019年以借殼上市的方式登陸納斯達克。然後,股價破發了。

資本看衰的開心汽車,跟早已沒落的人人網一樣,股價和業績都是一塌糊塗。長期虧損不說,股價時不時就跌到1美元以下,容易觸發退市警告。

2021年4月開始,開心汽車搞事情了。先是與進口車電商平臺“海淘車”以及京東達成銷售合作協議,隨後全資收購了海淘車。然後又傳出要與國內房車零售商進行談判,發力房車業務。但這些訊息,就像石子丟進了大海,沒激起太大水花。

2021年8月,開心汽車突然宣佈,成立新能源車部門,用於組建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以及營銷等工作。訊息一出,當天股價暴漲超100%,創下半年來最大單日漲幅。

不排除有的上市公司宣佈造車就是想炒一把,做一個短線炒作、市值管理而已

。”一位業內人士對深途分析。

有人畫大餅,有人蹭熱點,也有人湊熱鬧。

易車造車,聽起來像是開了個愚人節的玩笑。2021年4月1日,汽車網際網路資訊和服務平臺易車,宣佈開啟首個新車釋出會,並在易車APP獨家直播。易車給新車命名為“一車”,自稱“有著驚世駭俗的設計”。

不過,釋出會並未公佈太多細節。最引人注目的是概念車的外型——被網友評價為“像一塊潤滑的香皂”。

新能源汽車,人人都要分杯羹

易車釋出會海報

有意思的是,率先讓這款概念車落地的,不是易車,也不是某個代工廠,而是有著“發明界的泥石流”之稱的網紅手工耿。

手工耿曾造出了“加特林機槍”、“雷神錘包”、“菜刀手機殼”,這次他自己畫圖紙,用自家院子裡的廢棄材料,參照“一車”的外型,自制了

一輛可以橫著走的電動汽車

。這輛車有著不鏽鋼封閉車身,四輪電機獨立驅動,能夠外掛電池倉,還能向後伸出金屬手臂比手勢。

新能源汽車,人人都要分杯羹

手工耿造出的車

有網友看完影片說:“耿哥已經領先雷軍太多了。”羅永浩評論稱:“這才叫造車新勢力!” 對於新勢力,可以說是

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造車被認為是接下來十年的黃金賽道。隨著造車繼續火熱,相信接下來還會有新玩家入局。

重整、復活、變身,造車也有“復活賽”?

不同的企業,入局造車的目的不同,參與的深度和誠意也有差異。除了造車的“阿貓阿狗們”越來越多了,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

一些原本“消失”了的造車玩家,突然又“復活”了。

2021年臨近年底的時候,前途汽車突然在公眾號推廣自家的抖音賬號,並配文稱:“我又回來了”,而且還帶來了新車將量產上市的訊息。而在一年多以前,這家公司已經停止生產,並關閉了它在北京三里屯的門店,從造車玩家中“消失”了。

跟上文提到的兩個造車專案不同,前途汽車算是老玩家了。它成立於2015年,跟“蔚小理”屬於同一波造車新勢力,而且率先拿下了含金量很高的“雙資質”。

它背靠母公司長城華冠,一開始是做量產跑車,首款量產車型前途K50在2018年8月上市,比大部分造車新勢力都早。這款車補貼後售價68。68萬元,比蔚來還要貴一大截,人稱“國產邁凱倫”。

不過,後來前途汽車市場策略失效,新車銷量不佳,母公司長城華冠從新三板退市,快速墜落風口。

在2021年“蔚小理”突飛猛進,哪吒、零跑、威馬等新勢力加速前進的時候,人們本來以為前途汽車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了。在這個時間點“復活”,背後意義值得玩味。

在2021年復活的造車品牌,不只前途汽車,還有新特汽車。

這是一家原本總部在貴州的公司,2017年成立,2018年就開始量產交付首款產品,創下造車新勢力量產交付最快紀錄,當時自稱“全面躋身新興造車企業第一梯隊”。

2019年,國內新能源車市場下滑,疊加新能源補貼退坡雙重影響,新特汽車快速隕落。經歷了工廠專案失敗、投資人變更、業務重組等一系列波折,這家公司退出大眾視野。它跌落的速度跟崛起一樣快。

2021年,新特汽車進行大換血。總部從貴州搬到了重慶,換了金主爸爸,換了股東和管理層,重組為全新的重慶新特汽車。然後它在2021年8月舉辦釋出會,釋出了一款純電代步車YOUNG光小新,重返市場。

對於新特汽車,與其說是復活,不如說是“換血式重組”,徹底“改頭換面”。因為

除了品牌名沒變,其他基本都變了

新特汽車的現任CEO,是賽麟汽車的前市場營銷負責人。賽麟汽車就是那個燒光幾十億、沒賣多少車、工廠被查封、負責人被立案的造車公司。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獵豹汽車。這家車企因為經營困難,瀕臨破產,2021年4月向法院申請了破產保護。但是9月,工信部第343批申報目錄中,出現了一款新車的申報圖——獵豹嘉遠KOMI,該車車身尺寸與五菱宏光MINIEV相似,預計將會主打純電微型車市場。

那些消失的造車玩家,又悄悄回來了。轟轟烈烈的造車大戰,現在已經到了“復活賽”階段。

前途汽車和新特汽車有一些共同點,比如都曾有過高光時刻,起步時聲勢很猛,野心很大,屬於最早出頭的造車新勢力,但另一方面,它們的墜落速度同樣驚人,產品沒有經受住市場檢驗。而在2021年,它們透過各種方式捲土重來,希望再次加入造車大戰,拿到下半場的門票。

不過,今時不同往日。這些復活再次參賽的玩家們,要面臨比過去更多的對手、更殘酷的競爭、更復雜的戰局。復活會不會只是曇花一現,需要時間檢驗。

現在下場造車,是不是在畫大餅?

造車是一個週期很長的事情,從產品開始設計,到正式量產交付,至少需要數年時間。以小米造車為例,正式官宣是在2021年3月,預計量產是2024年上半年,耗時三年。如果算上前期調研、後期交付,這個時間會更長。

三年出車,算是進度很快了。對於從零起步的新勢力來說,週期會更長。

而現在,以“蔚小理”為代表的新勢力已經站穩腳跟了,傳統車企也在加速發力,對於那些剛宣佈造車,或者產品還未交付的玩家來說,會不會已經太晚了?

深途接觸的多位投資人都表示,

現在不看新的造車專案,因為“大局已定”

。“不太適合VC進入了,現在我們主要看一些上下游的生態鏈。”一家投資了小鵬汽車的美元基金內部人士告訴深途。

時間視窗很重要。的確,過去兩年,很少有新成立的造車品牌宣佈獲得大額融資。

新能源汽車,已經不是靠講故事就能融到錢了

。”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張君毅說。

但造車的資金門檻很高。蔚來創始人李斌在五年前說“至少需要200億元以上的資金準備”,2021年底,他又說“現在沒有400億元可能幹不了。”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說,造車從0到1大概要200億人民幣,從1到100肯定需要超過300億。小米造車前期就投入100億人民幣,計劃10年投入100億美元。集度汽車計劃未來五年投資500億人民幣。

一般的玩家根本玩不起。所以,去年以來下場造車的,基本都是一些不差錢的巨頭,或者是傳統車企分拆出的子公司。

不過站在另一個層面,

市場似乎並不需要那麼多車企

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在2021年9月說,現在新能源汽車企業數量太多,處於小而散的狀況。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鼓勵企業兼併重組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這對新入局的小玩家不是什麼好訊息。

GGV紀源資本全球管理合夥人符績勳認為,接下來太小的車企生存會比較艱難,因為在智慧車上的研發投入很大,意味著平攤到每輛車上要有規模效應才有效益,“我並不認為會一家獨大,但是也不會百花齊放、各種各樣的智慧車都有。”

在當下,更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不靠譜的造車專案,或者“蹭熱點式造車”。經過“蔚小理”多年的市場教育,消費者對於電動汽車的信任剛剛建立起來,還需要長久運營。

“造車還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事情,有規模的上市汽車公司都未必能在未來活下去,更不要說不嚴肅的一些企業。”張君毅對深途說,“最擔心的是這些企業越來越多,良莠不齊,原本該拿資金的好企業也拿不到,這樣對市場、企業都不好。”

對於車企而言,蹭熱點也好,復活也罷,造車是風口,但要理性去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