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

文 | 幸孕姐(高階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育兒也有一套方法論,父母如果能夠掌握要點,取得的教育成效往往是事半功倍。

比如,在教育孩子時,存在一個教育效果的分水嶺: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話是聖旨,特別以下幾句話堪稱黃金般貴重;而等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所有話在他們眼中都是垃圾,因為12歲一是孩子進入了青春期,由於激素分泌的影響會更加叛逆,二是此時孩子的性格和三觀基本形成,為人處事有自己的一套風格,因此受不了父母的指指點點。

我國著名的育兒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也曾指出:“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因此,在孩子的接受期(6歲之前)、過渡期(6歲~12歲)和敏感期(12歲之後),父母都應該做好準備,最好是在接受期趁早教育,這樣才能達到目的。

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

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

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

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

一、接受期(6歲之間):教育孩子要趁早

孩子就像是一個小樹苗,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終會長大,但是是長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參天大樹,還是一個盤根錯節的“歪瓜裂棗”,全得仰仗成長過程中的“修剪”。因為如果沒有及時的規避,及時的修剪,一些枝枝丫丫勢必會無邊界的蔓延,而後果就是導致他長歪。而長歪的樹,一旦想要修正則很難。

另外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別,6歲之前是孩子的性格塑造關鍵期,也稱之為潮溼的水泥期,這個時候孩子80?0?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逐漸形成。而7~12歲則是孩子性格形成期,也稱之為正在凝固的水泥期,這個時候孩子85?0?性格都已經形成。因此,想要真正的起到管教作用,父母一定要趁早,越早管教越好。

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

二、過渡期(6歲~12歲):適當的挫折教育

在中國,父母教育孩子呈現出一種“顛倒的怪象”。在孩子聽話乖巧的小時候喜歡無度無量的溺愛,等孩子到了最為叛逆的青春期時,反而眼睛容不得沙子,開始拼命管教,這種“顛倒”的管教方式最終只能是失敗收場。

在這個時期,孩子還沒有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且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認知,因此在他們眼中,父母是最為偉岸的存在,他們對父母也是最為依賴。所以,這個時候,就算是父母批評教育,孩子頂多就是哭鬧一番,但大多最後還是可以聽進去父母的說教,認為父母說的都是對的,父母的話就是聖旨。

在孩子如此信賴父母的情況下,家長應該適當給予孩子挫折教育,讓孩子認同爸爸媽媽的威嚴感,從而打心底裡有一個“怕”的人,這樣以後孩子就不敢胡作非為了。另外,挫折教育其實也是鍛鍊孩子的心性,讓孩子不會一味沉浸在溫室中無法自拔。

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

還有一點需要為人父母著切記的是: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說道,“批評的時候,點到為止。但是這時候要讓他知道怕,說完兩句,扭頭就走就行了,孩子小的時候,並不主張打他。”

三、敏感期(12歲之後):父母要學會閉嘴

孩子升入初中後,由於獨立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的增強,心理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青春叛逆期。他們迫切希望擺脫家長的監護,以成人自居,反對父母把他們當小孩 。為了表現自己的獨立,對任何事物都傾向於批判的態度。這種變化往往給親子溝通帶來“碰撞”。

同時,進入青春期後,許多孩子把心裡話藏在心中,不輕易向父母坦露真情,表現出“閉鎖”的心理特點。父母在與孩子尤其是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不瞭解孩子心理已發生的變化及“閉鎖”的心理特點,不講究溝通方法,還照用小學時期的方式去命令孩子,打擾孩子,強迫孩子的話取得的教育成效往往是適得其反的。

教育孩子的“潛規則”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後,是垃圾

因此,在青春期,父母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學會閉嘴,學會點到為止。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容易進入叛逆期,青春期如同女人的更年期一般,都有一個過程,所以,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陪伴,最好的做法“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J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