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前魯迅離世,留下7條囑咐,建議後人不要從事這兩個行業

魯迅:“以人為鑑,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

魯迅作為近代大文豪,在文學上的成就幾乎無人能與之比肩,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了數十種語言發往全世界各國,一些短篇文章頻繁出現在語文書中,許多警世名言現在還時刻被人們記起。正是這樣一個文豪巨匠,在1936年前離開人世,留下了7條遺囑,建議後人不要從事這兩個行業。離別的那天,上海萬人空巷以此紀念魯迅先生。

1936年前魯迅離世,留下7條囑咐,建議後人不要從事這兩個行業

一、文學巨星的隕落

魯迅先生陡然逝世的那一年,他正好55歲,此時的他已經被人們奉為“文豪巨匠”,對當時社會上的黑暗疾惡如仇,少年時期的魯迅棄醫從文,足以見得他的抱負。這樣一位做出許多偉大貢獻的文學家,他逝世的訊息還是由妻子許廣平告知其他親朋好友才散播出去。

1936年前魯迅離世,留下7條囑咐,建議後人不要從事這兩個行業

前來悼念魯迅先生的人有很多,其中大多數都是老百姓以及當時文學界的大拿,覆蓋遺體的那塊白布上面書寫著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民族魂”,正是由沈鈞儒先生親筆寫下。抬棺者用了16位,其中各個都是鼎鼎有名。就連與魯迅先生生前經常“思想意見不合”的另一位文學家胡適,在魯迅先生逝世後都出了一本《文學歲月》。在這本書中,林曼叔寫道胡適對魯迅先生的評價是:“自由主義者,絕不會被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一個人物的死能讓他的對手替他緬懷,可見魯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1936年前魯迅離世,留下7條囑咐,建議後人不要從事這兩個行業

在悼念魯迅先生的送葬期間,前來送葬的人數高達10萬人,甚至有很多人都是從外地急匆匆趕過來。魯迅先生的這場葬禮空前絕後,雖然魯迅先生生前的意願是不希望把葬禮弄得太龐大,但這場葬禮的背後是人人自發的行為。人們在感嘆英雄命運的同時,也對魯迅先生有沒有立下遺囑感到好奇,按理說像魯迅先生這樣的大人物應該有一些遺囑才對。

二、一份特殊的遺囑

事實上,魯迅先生早已預知到自己的死亡,在病重時期,他經常感覺到身心俱疲、心力交瘁。不過他生性樂觀,並沒有立下特別嚴肅的死亡遺囑,但是曾經在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可以看作他對於後世的期望。這篇名為《死》的文章,發表在1936年9月5日,上面詳細描寫了關於魯迅先生對於遺囑和身後事的看法。

1936年前魯迅離世,留下7條囑咐,建議後人不要從事這兩個行業

“第一,不能在喪事上收陌生人的一文錢,熟人可以;第二,死後趕緊把屍體入殮埋掉;第三,不能做任何有關於紀念的事情;第四,要忘記我,獨自生活;第五,兒子長大後如果沒有才能,自己做點小生意就可,千萬不能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第六,別人答應的事情千萬不能當真;第七,不能背後說人壞話,卻反對別人報復,對於主張寬容的人,不要交往過近”。

1936年前魯迅離世,留下7條囑咐,建議後人不要從事這兩個行業

從這份遺囑中,我們可發現他對於家人在為人處事這方面的要求更多,尤其是對於兒子,單獨出了一條遺囑“不能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魯迅先生本身就是一代文學巨匠,為什麼不允許自己的兒子周海嬰從事文學呢?想要搞懂這件事,就必須注意到魯迅先生提到的“空頭”二字。

1936年前魯迅離世,留下7條囑咐,建議後人不要從事這兩個行業

不能依靠“魯迅先生是其父”這樣的名頭,讓自己的後代沒有任何作品以及成就,就隨隨便便有了個文學家或美術家的頭銜。正是因為魯迅先生在美術以及文學方面都頗有造詣,更深知這兩行的不容易以及辛苦,所以即使要做文學家或美術家,後代也必須要有自己的作品,做出一番成績來才擔得上這樣的稱呼。

1936年前魯迅離世,留下7條囑咐,建議後人不要從事這兩個行業

此文章一出,他的兒子周海嬰果然沒有從事文學家或美術家其中一條道路,在大學時期選了物理學,最後研究無線電去了,在這個領域方面也頗有成就,同時也是周海嬰本人更為喜歡的一份工作。相比於用文字或圖畫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情緒,他更願意默默創造一些能提高我國發展速度的東西。

結語:

魯迅先生的遺囑也頗有他自己本身的風格,警示後人為人處世的道理也非常實用。正因為他自己本身做人如此,所以對於自己的兒子也會嚴格要求,不格外開恩,實在擔得起“民族風骨”這一個稱號。通往成功的道路了千萬條,他只是不願意讓後人依靠他的名氣向上攀登,幸福是應該透過自己的雙手來創造,名氣和榮譽也當然是如此。

參考資料:

《文學歲月》

《死》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