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戲神祖師爺:翼宿星君老郎神

文/老周

戲神,是行業神的一種。從事戲曲行業的演職人員供奉戲神,來求得戲神的庇佑,保佑演出順利平安,名聲響亮。不同劇種所供奉的戲神祖師爺也多有不同,如粵劇以華光大帝為戲神祖師,傀儡戲、歌仔戲以田都元帥為戲神,而京劇、崑曲則多以老郎神唐明皇為戲神。

滬劇界供奉的戲神祖師與京昆一樣,是翼宿星君老郎神,也稱老郎菩薩, “翼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宋人陳暘《樂書》引《春秋元命苞》曰:“翼星主南宮之羽儀,為樂庫、為天倡,先王以賓力於四門,而列火庭之衛,主裶倡近太微而為尊,然則裶倡之樂,上應列星,蓋主樂府,以為羽儀……” ,清乾隆四十八年所立《翼宿神祠碑記》之碑文中也有提到:“翼宿之神。星之精,各有所司,而翼天之樂府也”。故道教之中,將翼宿之神視為主管音樂戲曲之神。

而老郎神之名,考諸典籍,首見於元人趙明道《越調.鬥鵪鶉》的〈名姬〉一曲中。趙氏在該散曲中寫道:“樂府梨園,先賢老郎,上殿伶倫,前輩色長。承應俳優,後進教坊。有伎倆,盡誇張。燕趙馳名,京師作場。 ”已明確出現“老郎”之稱,並且根據趙氏散曲中的“梨園”、“上殿”、“承應”、“教坊”等語可知,老郎指的應是唐明皇,清代《清嘉錄》引劉橙齋的《老郎廟詩》道:“梨園子部調笙贊,路人走看賽老郎,老郎之神是何許?乃雲李氏六葉天子唐明皇。”也持此說。

滬劇戲神祖師爺:翼宿星君老郎神

唐明皇形象之老郎神

梨園機構起源於唐玄宗時期,《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弟子三百人,教於梨園”,唐明皇是位精於文藝的風流皇帝,他不僅可以指揮宮廷的大型歌舞曲藝排演,而且還經常參加演出,對梨園子弟的要求極為嚴格,當他們演奏有誤時,書載“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足見他音感及藝術判斷能力很強,由於他對藝術的酷愛和高深造詣,而成為後世梨園戲班推崇的祖師爺。

李喬在《中國行業神崇拜》一書中提出的行業神崇拜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借神自重”。他指出:“在封建制度下,行業間存在著高低貴賤的等級差別,即上、中、下九流之類。從業者多有這樣的心理:祖師爺的身份和地位是行業地位的重要標誌,祖師爺身份和地位的高低,與行業地位的高低是一致的。 ……由於從業者把祖師的身份、地位與行業的地位聯絡起來,因而從業者為提高本行業的地位,往往選擇地位崇高的人物作為本行業的行業神,使本行業受到其他行業和社會的注意和尊敬,同時也為喚起同行人的職業自豪感”。

戲曲藝人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屬於“下九流”之末,與其他行業的廣大民眾相比,戲曲藝人尤祈盼透過“借神”來提高自身卑賤的地位和惡劣的處境。 既然有“借神”,那就存在“借什麼樣的神”和“如何借”兩個問題。

對於前者,李喬曾言:在不同的從業者眼裡,能引人注意和尊敬的人物可能有不同的標準,但有兩種傾向是很多行業都有的:一是注意選擇帝王將相和文化名人(包括實有的和虛構的),二是託古,即熱衷於選擇古遠的人物,或將所奉祖師與古遠人物拉上關係。 被選定為祖師的帝王將相、文化名人和古遠人物,只有少數確實對某些行業有所貢獻,大多數人物被選中,除他們能與行業特徵拉上點關係外,主要是因為“他們具有尊貴的身份、地位和好名聲”。這一“選神”標準同樣適合於戲曲行業。

唐明皇當選戲神即是典型的代表,一方面由於其對宮廷樂人(戲曲藝人的重要來源之一),對泛戲劇形態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另一方面更由於其尊貴的身份,兩方面的綜合使他成為梨園行最具盛名的祖師爺,且成為後世梨園祖師的主要代表。

滬劇戲神祖師爺:翼宿星君老郎神

清源妙道二郎真君

而在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的《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中則提到以灌口二郎神為梨園祖師。其文章中寫到“清源師演古先神聖,八能千唱之節,初止爨弄、參、鶻,後稍末、泥三姑、旦等雜劇傳奇……予問清源,西川灌口神也。為人美好,以遊戲得道,流此教於人間。”之後清代乾隆間人李笠翁在他的《十種曲》裡也秉持此說。

唐明皇為帝王,地位尊貴;湯氏之文所載戲神又是一位水神,是造福一方百姓、令百姓瞻仰不已的地方重要神靈。都符合上文所說的“借神自重”心理,而之所以會有唐明皇與二郎之分別,筆者大膽推測可能因為前者所記乃淪為官妓之樂戶的生活,後者所記為江西宜黃縣民間清源師廟所供神靈的情況。可以看出:戲曲發展的兩個主要分支——宮廷和民間原本存在不同的戲神崇拜體系,其中宮廷藝人崇拜以唐明皇為主要代表的“皇帝”神靈,而民間藝人則崇拜以趙昱或李冰父子為代表的地方重要神靈。這也是戲曲藝人不同群體生活範圍和利益關照的一定反映!

之後戲神皇帝說和戲神地方重要神靈說在後世不同地區綿延不斷,各自又都增加了不少人物,如皇帝說除了唐明皇之外,有人也認為戲班兒裡的祖師爺以前原供後唐莊宗李存勖,李存勖生前酷愛戲劇,精於音律,寵幸徘優,不時與徘優等人聯袂歌舞,他自己還搽了白鼻子扮小花臉,自稱李天下。至今戲班裡留下規矩,十門角色,前臺是生旦當家,後臺還是小丑為尊。小丑不開臉,前臺就不能打通,任何角色不能出場。

都是源於李存勖,甚至歐陽修所修的《五代史》中專門替後唐立了伶官傳,可見其對戲劇伶人之重視。莊宗在位僅僅四年,後來伶人郭從謙謀反,莊宗竟中冷箭而死。後世的伶人為之悲傷。於是為李存勖設神像供奉祭祀。但他是個亡國之君,尊之為神似乎並不妥當,故而才又選了唐明宗來代替他。而一些地方以宮廷樂官優孟、黃幡綽、雷海清等作為戲神,也可以視為皇帝說的一種擴充套件。

而地方重要神靈說這個系統,則衍生出更多的人物,如福建之田都元帥、粵劇之華光大帝與田竇師父等,這些神明相關的介紹已經很多了,在此則不贅述。然後,在成人形象的老郎神之外,戲劇界也流傳著一種孩童形象的老郎神畫像,我們稱之為“童伶說”,也可以歸為廣義的地方神明說的系統,這類說法中的老郎神都是以童伶的形象出現,有好幾個不同版本流傳。其中比較特殊的是耿夢說,此說也頗具有靈異色彩。

滬劇戲神祖師爺:翼宿星君老郎神

清人所繪之童子相老郎神

相傳南方戲班童伶練習歌舞之時,有時會出現一名陌生童子,自稱耿夢。祂與童伶們一起歌舞,還會悉心指導,剛開始大家都以為是班裡一起學藝的同學,但每當教師集合點名時,這名童子就會神秘地消失無蹤。這時候大家才知道祂不是班裡的同學。童伶們剛開始時當然十分害怕。不過後來發現那些受過祂的指導的童子,就會智慧頓生,學起戲來事半功倍,才認知到他是戲神的化身,於是便根據他的容貌刻為神像膜拜,希望他多多現形指導。

相傳南方伶人禁言“夢”,每提到夢字,都會用“打黃粱”代稱,就是為了避祂的諱之故。這種說法有很濃厚的奇談色彩,很可能是由老郎神的少年面貌所引申出來的傳說。

近代著名戲劇學者齊如山針對戲界祖師繁雜不一的情況,認為“戲界舊日並無此說”,明確指出“各劇場前後臺神龕所供之祖師,或各廟中祖師殿所供之祖師,其龕其廟之匾額,皆書曰“翼宿星君”,向無書他種字樣者“。並舉宋陳暘《樂書》中引《春秋元命苞》記載,將”翼星“與”樂庫“、”天倡“相聯絡。首次將俳倡提高到”尊“的地位,肯定”俳倡之樂,上應列星,蓋主樂府以為羽儀“,非流俗所謂”導人主於流淫也“。並舉”秦侏儒優旃以一笑言之故,休陛楯之士“之史實,來進一步肯定俳倡在社會、歷史中的重要作用。俳倡之”尊“恰與”近太微“之翼星相吻合,於是,戲界當供”翼宿星君“無疑。

老郎神,到底是誰,無論是戲劇從業人員也好,還是專家學者也罷,至今仍然莫衷一是,無有定論。這個問題的糾纏不清,原因就在於戲曲藝人本身搞不清楚,且他們也不大在意戲神究竟是誰。正如鄭傳寅先生所言:我國民間許多行業的保護神大多數來歷不明,但人們願意相信這位神祇就是他這一行的“祖師“,或者說,他們需要這樣一位保護神,於是就頂禮膜拜。一人倡之,百人隨之。在禮神拜佛這個問題上,不怕以訛傳訛……神的來歷如果太清楚了,太實了,反而會失去”神性“。

在藝人並不嚴肅的“以訛傳訛“和想像基礎上出現的戲神崇拜,戲神的”出身“已然並非是曾經真實的存在,而是更多地注入了世俗性的傳奇、神話的色彩。

只要戲曲藝人相信它是”真的“——尤其是心理和精神上相信,那麼它作為戲神就成為合理的存在。但是如果我們頑固地想要求證各戲神的本真面貌,必然使我們的研究陷入難解的謎團之中。故而我們也不必強行將戲神統一為誰,按照自己的傳統儀規奉祀,保留文化的多樣性也許才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