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的中醫治療 —— 標本兼顧、二法並用(內附經驗方)

癲癇的中醫治療 —— 標本兼顧、二法並用(內附經驗方)

導讀:

胡建華先生師承名中醫程門雪、黃文東,精於內科。此文為胡先生經多年臨床後,總結的有關癇證的中醫治療、預後、用藥經驗及各類注意事項。特此推送,以饗讀者。

癇證即癲癇,是對人類健康危害較大的常見病之一,往往久治難愈,甚至纏綿數十年,終生受累。如嬰幼兒時期,即患本病,頻繁發作,常導致智力下降,貽害非淺。因此,對本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餘透過長期對癇證的理論探討及臨床實踐研究,摸索出對本病的辨證規律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藥。但管窺所及,未臻完善之境地,故介紹於下,以求同道之教正。

1

驚、風、痰、瘀,乃癇證致病之根源,常因此累及心、肝、腎諸髒而易發病。

《素問·舉痛論篇》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氣機逆亂,肝腎受損,以致風陽升動而發病。

餘今春曾先後診治男童、幼女各1人,均因春節凌晨,爆竹齊放,聲振屋宇,恐懼萬分,引起癇證首次發作。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癇病……或因飲食不節……經久失調,一觸積痰,厥氣內風,卒焉暴逆”,可見癇證與酒食不節,脾胃受損,蘊釀成痰,矇蔽心竅有密切關係。

餘在臨證觀察,飲酒及恣食羊肉,最易誘發本病,故長期禁食二物,已為餘對癇證患者之常規醫囑。

外傷致瘀,常易罹及本病。

《本草綱目》認為:“腦為元神之府”。《本草備要》亦謂:“人之記性,皆在腦中”。

或因頭部震盪,或因難產窒息,以致元神受損,神志逆亂,則昏不知人;氣血痺阻,脈絡不和,則動風抽搐。

此外,本病常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故《素問·奇病論》有“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之說。

至於嬰幼兒童高熱昏迷,灼傷元神之府,釀成癇證,臨床中亦屢見不鮮。

2

益氣固元法以治本,熄風、鎮驚、豁痰、化瘀法以治標。

餘治癇證,常以標本兼顧,二法並用為主。

常用處方:

生鐵落60克(先煎)、炙地龍9克、炙殭蠶9克、鉤藤15克(後下)、蜈蚣(或全蠍)2~3克(微火烘脆,勿使焦,研細粉,分2次吞服)

,以平肝熄風,鎮驚定癇;

生南星12克、石菖蒲9克、炙遠志4.5克

,以化痰開竅抗痙;

紫丹參15克、赤白芍各15克

,以養肝活血化瘀。

如癇證反覆發作,日久不愈,而見神疲面萎,可加黨參12克、黃芪12克,以益氣固本。

如用河車粉3~6克吞服,則益腎培元之功益著。

上述處方中之全蠍、蜈蚣,熄風抗痙作用甚佳,乃治療癇證之要藥。

一般習慣處方用若干對,若干條入煎,這樣用法,不僅因二蟲大小規格不一,未能合理計算劑量,而且二藥入煎,不易溶解於水,往往影響藥效,

故不如研粉或製成藥片吞服為宜。

上海龍華醫院製成蠍蜈片(二藥等分,每片0。3克),成人每服4片,日服2次,小兒酌減。

處方中之天南星,一般認為苦、辛、溫、有毒,具辛烈開洩之性,為減輕其毒性,在炮製時用清水浸漂,加生薑、明礬醃拌淘洗,直至入口無麻澀味為止。

但是經過這樣處理後,有效成分,大為減少,藥效亦隨之而明顯降低。

餘長期以生南星治療癇證,其熄風定癇,化痰開竅作用,遠勝於陳膽星、制南星。成人常用劑量為12~

15

克。

我們曾在動物急性毒性反應實驗中,生南星每日量達體重每千克為30克,未見明顯毒性反應,在大量的臨床病例中,亦從未發現副反應,故可以放心使用,以提高療效。

癇證與肝風擾動有密切關係,因此除用生鐵落、地龍、鉤藤等以平肝熄風外,可以重用白芍養血柔肝以熄風。實踐證明,白芍有極好的降低肌張力和抑制運動的作用,故亦為治療癇證之要藥。

如患者腹痛反覆發作,並已排除其他疾病,經檢查後,診斷為腹型癲癇,則白芍更為必用之藥,劑量可達30克,有較好療效。

實踐證明,熄風豁痰藥物,對於脊髓和大腦皮層的異常興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同時,餘在臨床觀察到,益氣固元藥物與熄風豁痰藥物同用,對小兒癇證患者的智力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般治療癇證,主張發作期以治標為主,間歇期以治本為主。餘在臨床上體會到:

癇證雖屬慢性病,然而發作時間短暫,因此,在治療上無須分發作期以攻邪為主,間歇期以補虛為主,而是隻要顯露虛象,即可並用補益法。

但因癇證發病常與痰瘀有關,故進補時,必須避免滋膩之品。

部分癇證患者,常兼見失眠、心悸、多疑、憂鬱等精神症狀,則可配合甘麥大棗湯以安神解鬱。

如婦女月經期癇證發作頻繁,此與衝任失調有關,可加入仙靈脾12克、淡蓯蓉12克,以調攝衝任。

如病由腦外傷引起,或有難產史,勢必元神受傷,血瘀阻絡或癇證纏綿日久,反覆發作不愈,必夾瘀血,均可加川芎9克、紅花6克,以加強活血化瘀之力。

至於小兒癇證患者,常見躁動不安之症,或智力下降,可配合孔聖枕中丹,以安神益智。

3

病案舉例

案一

姚×,男,5歲,1980年2月2日初診。

父代述:去年12月30日下午,在家嬉戲,不慎從十餘級樓梯滑跌著地,當時神志昏迷,嘔吐,左眼角四周紫色腫塊,經送醫院急診治療,神志漸清,臥床2~3天,即恢復正常。

今年1月9日晚餐時,突然跌倒,兩目上視,意識喪失,四肢強直,面唇青紫,約4~5分鐘左右甦醒。醒後頭痛,泛惡嘔吐,嗜睡。同月15日、19日各發一次,21日發2次,22日發1次,13天中共大發作6次。

1月28日某院腦電圖:多量癇性放電,以兩額、中央偏勝。曾住某部隊醫院觀察,因家長對西藥有顧慮,故未曾服用任何抗癇藥物。

頃診:患者左眼角青塊猶隱約可見,按之微痛。脈細略數,舌苔薄膩。

證屬傾跌之後,傷及元神之府,瘀血阻於脈絡,肝風內動。治擬平肝熄風,化瘀定癇。

處方:生鐵落30克(先煎)、炙地龍6克、嫩鉤藤12克(後下)、石菖蒲6克、炙遠志3克、生南星9克、紫丹參12克,赤白芍各12克、杜紅花4.5克、蠍蜈片10片分2次吞服,10劑。

二診:2月12日。昨晚又發癲癇,噤口,四肢抽搐,醒後嘔吐欲睡,食慾不振。再予原方加減,參入和胃化痰之品。

處方:原方去紅花,加佛手幹6克、生半夏9克,14劑。

後用初診方加減,繼續服用。於同年6月6日,癲癇發作1次,距上次發作時間近四個月。

於1981年8月20日複診:癲病已14個月未發。健康情況明顯好轉。為服用方便,減輕經濟負擔起見,以後改用丸劑治療。

丸藥處方:蜈蚣120克、紫丹參150克、制南星120克、鉤藤120克、潞黨參100克、炙地龍100克、石菖蒲80克、赤白芍各100克、陳皮80克

上藥研極細末,另用生鐵落300克,煎湯泛丸。每次吞服6克,日服2次。

用上方加減,持續制丸服用,癲癇於1983年2月1日因病毒性感冒高熱40。8℃,癲癇復發,距上次發作時間一年半。

以後繼續服用丸劑調治,至1987年7月24日末次診治,已將四年半未發癲癇,腦電圖檢查正常。

在此時間,從未服用過抗癇西藥。

中藥丸劑逐步減少至每服2克,日服2次。

曾多次感冒發高熱,均未誘發癲癇。

孩子健康情況良好,智力聰慧,小學畢業考試,數學100分,英語95分,語文77分,又於1983年8月30日隨訪,停服中西藥一年餘,未發癲癇。

病例分析

1。 本例乃繼發性癲癇中的外傷性癲癇。發作時抽搐、意識障礙,屬大發作型別。因從未服用抗癇西藥,故初診時即單用中藥治療。

處方除平肝熄風,化痰和絡之藥物外,因外傷致癇,心挾瘀血,故方中加入丹參、赤芍、紅花,以活血化瘀。

由於病孩大發作頻繁,病情較重,故蠍蜈片用量較大,每日吞服10片,相當於生藥3克。

初診時患兒病史較短,正氣未虛,故未用益氣固元之品。

2。 患兒原先大發作頻繁,服上述治療原則的湯藥後,癲癇發作明顯減少,已初見成效。由於癇證病程漫長,服藥時間較久,為服用方便和減輕家長經濟負擔起見,於1981年8月20日起給予丸藥處方調治。

但改用丸方時,尚須在製藥間歇期,繼續用湯劑過渡,以免中斷服藥影響治療。

方中加入黨參與熄風豁痰之品同用,有利於保護和提高癲癇兒童的智力。

3。 丸藥處方,必須計算好主藥的劑量,使之達到有效劑量。

1981年8月20日丸藥處方總量為1070克,製藥過程可能損耗約5~10%,故成藥約1000克。每日服用12克,約可服用80天左右。

蜈蚣為抗癇主藥,共計用量

120

克,每天平均用量

1.5

克,已達到一個

5

歲兒童的有效劑量。

同時丸藥處方,藥味不宜太多,否則勢必增加服用數量,給吞服帶來困難。

此方因在院外藥店配劑,故未用生南星,改用制南星。

4。

癲癇是以反覆的癇性發作為特性的慢性病,切不可滿足於在用藥治療後數月不發,而中斷服藥,必須在停止發作

2

年以後,而腦電圖檢查有所好轉的情況下,逐步遞減服藥劑量。

停發

3

年以上,而腦電圖正常,可以考慮小劑量維持,進而完全停藥。否則操之過急,驟然停藥,常導致癲癇發作更甚,前功盡棄矣!

案二

蔣××,女,21歲,1986年2月17日初診。

癲癇病史已5年餘。長期服用抗癇西藥,一度發作減少,以後又趨頻繁。

發作時或見突然神志不清,呼之不應,兩目停滯。手足蠕動,繼而情緒緊張、恐懼、面色蒼白,見家人似相識又似不相識;或見意識朦朧,喃喃自語,不知所云。頻頻拉開衣釦,一般約5~10分鐘漸漸清醒,偶有持續半小時以上者。亦有發作程度輕微,僅短暫性失神,約30秒鐘即過去。

上述症狀,以往平均每月發作1次,逐步發作次數增多,近一月來先後發作4次。

近二年來每逢經期必發,外院多次腦電圖檢查:均現棘波或尖波。

診斷為顳葉性癲癇,現服苯妥英納0.1毫克,日服3次;安定2.5毫克,日服3次。

刻診:神情萎頓,面色少華,大便溏薄。前天月經來潮,量少,昨晨癲癇發作,意識不清,手足拘攣,神情呆滯,恍惚不安,約10分鐘左右漸漸恢復正常。脈濡細,苔薄膩,舌質淡。

證屬心脾虧虛,痰瘀阻絡,風陽內動,衝任失調。治擬養心安神,平肝熄風,化痰祛瘀,調和衝任。

處方:炙甘草9克、淮小麥30克、大棗9克、紫丹參15克、菖蒲9克、赤白芍各15克、殭蠶9克、生鐵落60克(先煎)、黨參15克、仙靈脾12克、焦六曲12克、生南星12克,另蠍蜈片8片分2次吞服。14劑。

同時服用原劑量

抗癇西藥。

二診:3月3日。二週來癲癇未見發作,近日精神較好,大便成形,胃納欠香。脈濡細,苔薄膩。前方尚稱合度,再守原意。

處方:初診方去焦六曲,加佛手幹9克。14劑。

三診:3月17日。3天前月經來潮,次日病症小發作,失神一瞬間即過去。面色轉華,胃納進步,苔脈如前,再予前方增刪。

處方:二診方去菖蒲,加黃芪15克,14劑。

以後,仍以原方加減,繼續服用。4月15日及5月13日各小發作1次,均值月經期前後。

5月19日處方中加入蓯蓉12克。

6月13日、10月9日各有小發作1次。截止1988年9月5日複診。近2年來,能安然渡過月經期,未見癲癇發作。苯妥英納0。1毫克,安定2。5毫克,已減為日服2次,現尚在繼續治療中。

病例分析

1。 本例乃顳葉性癲癇,表現出一系列精神症狀,即所謂精神運動性發作。

由於症見突然神志不清,兩目呆滯,手足蠕動等痰濁蒙閉竅絡,風陽擾動之象,故用紫丹參、白芍、殭蠶、蠍蜈片、石菖蒲、生南星、生鐵落等,以養肝熄風,化痰宣竅。

但患者表現緊張、恐懼、喃喃自語、頻頻解開衣釦等症狀較為突出,故用甘麥大棗湯甘以緩急,養心寧神。兼見神情萎頓,面色少華,大便溏薄等氣虛脾弱症狀,故用黨參、焦六曲以益氣運脾,

即補益與攻邪並用之法。

患者每逢經期,癇證必發,乃衝任不調所致,故用仙靈脾以調攝衝任。

2。 經上述處方加減治療後,大發作很快得到控制,以短暫失神為主的小發作明顯減少。從初診到10月9日的8個月中,共計小發作5次,且均發作於經期,故於5月19日方中加入蓯蓉12克,配合仙靈脾以加強調和衝任之力。

初診所以未用蓯蓉,因患者大便溏薄,蓯蓉具有潤滑之性,故不宜用。

末次發作於1986年10月9日,到1988年9月為止,將近2年中,迄無大小發作。

3。

患者長期服用抗癇西藥,雖未控制癲癇發作,但如驟然停服西藥,恐引起更頻繁的發作,故起初仍服用原劑量西藥,以後減去三分之一,未引起發病。

如若在之後的治療過程中,病證能繼續得到順利控制,將逐步減少西藥劑量,到控制3年以上不發時,然後再考慮逐步停藥。

總之,癇證確屬難治,但亦非不能治癒之症。

注:本文選摘自《近代江南四家醫案醫話選》,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1998年7月。轉載請註明出處。

具體用藥請遵醫囑!

注:

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中醫人士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宣告: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