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古龍筆下的“傅紅雪”(朱一龍版)

也許不是武俠迷的人會說:“我從來也沒有讀過古龍。”

可是,我想每個人,準確說是每個華人,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這句話是古龍說的。

是的,誰都聽過這句話。

所以,或許從某種意義和程度上來說,不管是誰,都讀過古龍。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古龍書法真跡

古龍的江湖是遙遠的,也是神秘的。正如同他的寫作風格一樣,另類又多變。

有時浪漫的仙氣飄飄,令人如沐春風;有時曲折離奇,神秘的不可思議。

他筆下的江湖可以是浪子的邊城、九月的大漠,也可以是劍花煙雨的江南、鮮花盛開的閣樓。

可以是三少爺的劍、李探花的刀,也可以是陸小鳳那無比神奇的“靈犀一指”,老刀把子那詭異非常的“幽靈山莊”。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李探花的飛刀

可以令人彷彿置身於“月圓之夜,紫禁之巔”上,體會兩大劍客高手對決時的那份緊張刺激;

也可以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當燕十三知道了翠雲峰下、綠水湖邊住著謝家三少爺,一心想要找他切磋時的那份欣賞和相惜。

我想古龍是真正懂江湖的人,他筆下的鮮衣怒馬、邊城風沙、刀光劍影、英雄血淚,這種種元素在不懂他的人看來,不過是小說中虛幻的浪漫與蒼涼。

但對於懂他的人來說,這些不過是他的日常,他也許早就將自己融入了武俠世界中去。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陸小鳳的“靈犀一指”

提及武俠世界,真正不可避免也繞不開的,其實是金庸金大俠。

很多人在看完金庸的書後,都會驚歎於先生那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以及對武俠世界強大的構架能力。

可遺憾的是,再了不起的作家也有封筆的那一天。

1972年,在完成了“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一部中篇小說《越女劍》之後,金庸先生決定封筆。

十五部作品,金庸先生以一部最不像武俠的非典型性武俠小說《鹿鼎記》作為封筆之作,完成了他一個人的全部江湖。

從此,整個華人世界裡的江湖似乎開始走向落寞,武俠世界在完成了它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之後,似乎就要開始暗淡。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陳小春版《鹿鼎記》被觀眾奉為經典

可是,武俠小說的世界總要有人來做接班人接住金庸,去傳承,去開拓,武俠世界還要繼續向前發展。

也正是在封筆的這一年,金庸先生髮現了有一個筆名叫古龍的人,他在眾多武俠小說作家中有點兒與眾不同,貌似有點兒潛力,據說古龍還是倪匡推薦給金庸的。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古龍(左)和倪匡(右)

於是,在那個資訊和諮詢都不發達,網際網路還遠沒有興起的年代,人在香港的金大師提筆給遠在臺灣的古龍寫了一封信。

那個時候的古龍也算小有名氣,但是遠沒有後來名氣那麼大。

彼時的他只不過是眾多武俠作家中的一個後起之秀,也經常能收到一些讀者的來信。

那一天,古龍和往常一樣拆開來信,發現了其中有一封是來約稿的。起初他並沒有放在心上,可是漫不經心地看到了最後,他發現這封信的落款竟然是金庸!

那時候的金大師早已是武俠世界裡的泰斗級人物,收到來信的古龍異常興奮。兩人相差十四歲,無論從年齡還是聲望,金庸都是古龍的前輩。這份提攜對古龍來說無疑於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於是,古龍開始非常認真地在金庸的《明報》上連載他的系列武俠作品《楚留香傳奇》。

熟悉古龍的朋友們都知道“楚留香”系列完全不同於傳統長篇小說的那種整體性,是以短章小幅的獨立故事串聯起整部作品。

這種特點的小說無疑特別適合在報紙上連載,因為沒有傳統小說的冗長,讀者不管從哪部分看起都不會覺得突兀,都能快速進入一個新的故事中去。

這等於在金庸先生的提攜下,古龍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可以說是推開了武俠世界中更大的一扇門,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古龍筆下經典形象“楚留香”

此時,“天時”、“地利”都已經有了。可是能不能接得住金庸,還得主要看“人和”。

可以說,接住金庸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金庸實在是太高明瞭,他幾乎把所有型別的大俠都寫盡了。

各式各樣個性鮮明又完全不同的大俠在金庸先生的筆下熠熠生輝:瀟灑不羈的令狐沖、憤世嫉俗的楊過、豪邁悲情的喬峰、俠之大者的郭靖、出身悲苦的狄雲、風流倜儻的段譽……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古天樂飾演過金庸筆下的楊過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也演過古龍筆下《圓月彎刀》中的丁鵬

金庸先生已一己之力寫遍了各種不同風格的大俠,似乎他自己都很難超越自己了。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決定封筆。

那麼其他人如果再沿著他的路向前走就太困難了,因為如果按照金先生的路子寫,貌似誰都寫不過他,永遠也不可能激起什麼水花。

那怎麼辦呢?當然只能另闢蹊徑。

可是,說起道理來容易,真正實施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兒。因為文風是需要時間成長起來的,更需要時間去打磨才能逐漸走向成熟。

早期的古龍和其他諸多武俠小說作家一樣,完全是按照傳統武俠小說的套路去寫,甚至可以說完全是在模仿金庸。

按照時間的順序來說,古龍創作的前期,最典型的稱得上優秀的作品,比如文風新奇簡捷的《浣花洗劍錄》、波譎雲詭的《名劍風流》,還有慷慨激昂的《大旗英雄傳》都是在明顯地模仿金庸作品。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大旗英雄傳》中飾演鐵中棠的杜淳

PS:杜淳曾經飾演過《大旗英雄傳》中的靈魂人物鐵中棠,該劇在央視八套播出。早期的杜淳雖然不算油膩,但是略顯土氣。

甚至是在這種模仿風格日臻成熟下寫出的被很多讀者奉為經典的《絕代雙驕》也是如此,這一點古龍本人也是承認的。

《武林外史》和《絕代雙驕》這兩部廣為人知的作品其實是古龍模仿金庸的尾聲,我想這個時候的古龍一定已經開始思索如何開啟自己的風格。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武林外史》中的沈浪

如果你是一個資深古龍迷,其實從這兩本書中已經可以看出古先生彎道超車的“野心”。

他手中的筆就像是一把利劍,他的文風氣勢就像劍的光澤一樣,開始在武俠世界裡嶄露頭角,初顯鋒芒。

在此之後,古龍開始了不同於傳統武俠套路的創作,我想正是這種敢於尋求突破傳統的劍走偏鋒般的勇氣,奠定了日後他的新派武俠宗師的地位。

正像他自己說的:

武俠小說若想提高自己的地位,就得變!若想提高讀者的興趣,也得變!不但應該變,而且是非變不可!”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古龍創作生涯的轉折《絕代雙驕》

求新求變是古龍對於武俠小說的最大洞視,他也是第一個發聲呼籲的作家。

可是要怎樣變,才能在金庸的光芒萬丈下,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呢?

沒有金庸那宏大的故事構架、過人的文學歷史功底,古龍的江湖,確實是沒有完整的開始和結局的。

這樣的江湖只有擷取的一段過程,更像是營造出的一種意境,一片氛圍,一段摺子戲,一出圍爐夜話的江湖夜雨。

可這卻是他筆下的故事非常突出的點,也就是他的最大的變。就是說雖然故事沒有金庸筆下的那種宏大開闊的完整性,但是他可以另闢蹊徑,繞開完整的故事,去把握細節,探究人性。

所以,揚長避短下古龍提出“人性”的觀點,就是對人生的思考,對情義悲歡的寫照,對人性善惡的拷問。

因此,他筆下的典型人物小李飛刀、傅紅雪和蕭十一郎都彷彿有著一種殘缺的美。無論是備受情感煎熬的李尋歡,深沉自憐的傅紅雪,還是蒙冤受屈的蕭十一郎,我們都能看出一股悲劇英雄的味道。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吳奇隆版蕭十一郎很有荒野孤狼的感覺

有的時候,我們甚至能在他的筆下感受到了魯迅先生說的那句經典:“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

也許,只有敢於直麵人性中那份與生俱來的慾望與邪惡,才更能珍視正義、善良與真誠的美好。或許這就是古龍先生對每一位讀者最想表達的內容。

這一時期的古龍可以說是創作的鼎盛時期。除了探討人性之外,古龍還開創了寓言體武俠小說的先河。

《七種武器》系列的故事本身有一定的寓意,從故事的內容來講,寓言體的小說是古龍的獨創,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創者 ,相比金庸大師,他的風格確實是更灑脫,更靈活。

另外,他又創新性地把歐美文學中以偵探手法展開情節的橋段加入到了武俠小說中,巧妙地創造了撲朔迷離的情節,可以說是處處緊張,處處懸疑。

這一點完全不同於傳統的武俠小說,讓讀者感受到原來武俠小說竟然還可以這樣寫啊。

這種新奇手法的最典型代表作就是他的巔峰之作《楚留香傳奇》和《陸小鳳傳奇》。這兩部作品一出,可以說是名動天下。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古龍的創作後期可以說是充滿遺憾。

因為他是帶著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執念,為了變而變,為了新而新。

極端敏感的性格導致他追求極致的態度,這一點上體現最明顯的是《小李飛刀》系列中的《天涯明月刀》一書。

1976年,請記住這一年,這部作品在《中國時報》上連載。這是他嘗試求新求變理念具體實踐的作品,古龍本人非常重視。

《天涯明月刀》採用的是散文詩的寫法,故事幾乎跳躍得難以連結,作品中又充斥著好多抒情和想象。可以說是古龍自己完全進入到了他自己的意識流狀態中去寫的,他的獨立人格在這部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鍾漢良版《天涯明月刀》

可是,雖說作家永遠不要為讀者的左右去改變自己創作的初衷,但再好的作家都離不開讀者,再獨立的創作也需要一定的受眾去欣賞。

古龍這次極具實驗意義的嶄新嘗試可以說是完全忽略了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理解能力,這導致讀者的評價特別兩極分化,當時更多的讀者都是接受不了這種風格的人,完全持批判的態度。

我想,如果按照讀者的喜好去改變文風,可能古龍就不再是古龍了。也許是骨子裡的反叛讓他執拗地去堅持自我,或者也許是讀者的批評使得他更加反叛,總之,《天涯明月刀》在連載四十五天後遭到了腰斬,這也成了他一生創作武俠小說中遭遇的最大挫折。

如今,四十多年過去了,這部作品的評價依舊兩極化,喜歡的人對它愛不釋手,不愛的人依然接受不了。

可是,它被改編成了各種版本的電視劇,甚至是各種網遊、手遊卻大受歡迎,廣受大量網友朋友的喜愛,我不知道,如果古龍在天之靈看到了,會不會覺得釋然呢?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這些都是後話。

但是,儘管不能說是完全失敗,可是在當時就讀者的反應而言,這部作品肯定是不接地氣,遠離了群眾,註定了他之後的失敗。

也許,你會覺得一個成功的作家,他最好的作品永遠都是下一部。可是,對於敏感脆弱的古龍來說,這表示他求新求變的理想未盡,造成了他對武俠創作的心灰意冷與沮喪。

此時的他還沒有完全放棄。

1976年,又是這一年,古龍試圖力挽狂瀾,他又創作了《白玉老虎》,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古龍後期的一個很有意義的創作。

他嘗試構建出一個宏大的江湖,甚至在這部書中塑造出了後來廣為人知的暗器行家“蜀中唐門”。

也許說故事的能力終究不及金大師,在大故事方面的打疊更是不及。

《白玉老虎》的開頭開大了,結尾並沒有收回來,整部作品讀起來像是沒有寫完。很多人甚至批評他虎頭蛇尾,不知道真正的故事該怎樣說。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爾冬升版唐玉

第二年,這部作品被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拍成了電影。陣容非常強大,由古龍本人親自操刀擔任編劇,大導演楚原執導,彙集了當時絕對一線的狄龍、嶽華(亦舒前夫),還有彼時剛出道,後來可以說是撐起香港電影半邊天的大導演爾冬升。

可惜,在這部電影中,古龍臨時加上的結局依然不能讓觀眾滿意。

《白玉老虎》這一次的失敗對古龍的打擊非常大,這樣一部開篇經典的作品終於無法完成,我想這對任何作家都是一次巨大的挫傷。

也許以人性和意識作為切入點的作品真的很難影視化。這一點,時隔多年以後都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

“改編古龍先生的作品是編劇界永遠的奧數題。”

的確,這麼多年來,大家公認的古龍的作品就像是寫意畫,灑脫寥落、形象奇詭,背景和結構的留白太多,拍出來的都像同人劇,做起來自然要比金庸先生的作品難太多。

而最有改編價值的是《絕代雙驕》,因為這是古龍作品中最熱鬧、最有全景、最有故事性的作品,所以最適合改編。但是很遺憾,這並不是古龍最好的作品。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2020年央視最新版《絕代雙驕》

這就像是金庸先生的作品中,被改編最多次的,最膾炙人口的是《射鵰英雄傳》,但卻並不是金庸先生最好的作品一樣。

這一年以後,古龍壯志未酬,雄心盡失,意志消沉,再加上他過度飲酒導致疾病纏身,從此,他度過了人生中最落寞的十年。

1985年9月21日,47歲的古龍在病房裡永遠地合上了雙眼,從此消失在江湖。

他最好的朋友三毛和倪匡在葬禮上失聲痛哭,喬奇先生寫下了輓聯:

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

至今流傳。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葬禮上的三毛和倪匡

古龍死了。

他的很多故事永遠也不知道結局了,很多人的命運還沒有畫上句號就終止了,第七種武器是什麼我永遠也不知道了,永遠也沒有定論了。

可是,喜歡古龍永遠也不會變,只因為他是古龍,獨一無二的古龍。

有人說古龍終究還是不如金庸。

因為金庸先生的每部武俠小說都是在認認真真地創作,在對待歷史和對待文學創作方面,金庸是一絲不苟的,每一部都在一個高度上。

古龍是奇才,不是全才,他也許不完美,也許有缺陷,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對他的喜歡。

也許,受家庭背景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古龍沒有金大師的成長條件,這決定了他的作品不如金大師的厚重與考究。

再加上他放蕩不羈的性格,偶爾急於賺錢的投機心態,儘管文風、作品數量和寫作手法變化之多令金大師也望塵莫及,但是整體來講不及金大師。

所以,很多人說古龍最差的作品比金庸的任何作品都差,但是古龍最好的作品也比金庸的任何作品都好。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麼,如果他有金庸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能否超越金庸呢?

我不知道。

我想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每個人心底裡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可是我想不管什麼樣的答案,都不影響我們讀《楚留香傳奇》時感受香帥踏月而來的灑脫,讀《多情劍客無情劍》時感受飛刀呼嘯的快意。

此時,我們是自己,彷彿又不是自己。也許此刻,我們正在與古龍對飲乾杯。

也許,這正應了古龍文集封面上的那句話:

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我所理解的古龍:讀古龍長大的人,都活得比較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