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劍聖-於承惠:自創劍法,因《少林寺》走紅,最後一個武林人

他被譽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劍聖,一說到什麼“聖”,我們腦中最先想到的是“最為厲害的大家”,同時這在我們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中,有著很高的地位,但這個字放在於承惠身上卻一點也不為過,本期阿境就帶大家走進於承惠的世界。

當代劍聖-於承惠:自創劍法,因《少林寺》走紅,最後一個武林人

39年於承惠生於山東,小時候的於承惠就喜歡打架,很調皮喜歡在牆頭上跑,父親為磨練他的性子把他送進武校學習武術,師承螳螂門。從小就對《七俠五義》《岳飛傳》耳目渲染的於承惠,在進入武校後對於東方俠士的嚮往徹底激發,之後就專心練武再也沒有打過架,刀槍棍棒樣樣喜愛,對劍術尤為痴迷。60年奪得青島市武術比賽獲得冠軍,然而就在最輝煌的時候,於承惠的腿在訓練時受了傷,只能從武術隊裡離開了,之後便在一家造紙廠做一名工人。

當代劍聖-於承惠:自創劍法,因《少林寺》走紅,最後一個武林人

大俠不應該就這樣被打倒,對國術痴迷的於承惠,仍不忘時時鍛鍊,75年的一個凌晨,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之夜,於承惠看到一隻弱小的螳螂,面對狂風暴雨而展開大戰,這讓於承惠有感而發,這個劍法後來被命名“螳螂劍”,也是其中最為精髓的一點,更是世間失傳的“雙手劍”有了新的血液注入,卻在現實出現讓神功出世,他在之後的四年中不斷增補完善,震驚武術界,憑著這套自創劍法,於承惠贏得許多習武之人的追捧,並受邀成為寧夏武術隊的教練。

當代劍聖-於承惠:自創劍法,因《少林寺》走紅,最後一個武林人

那時候 他只想傾注於武術事業,不想與世俗有太多交替,刀劍就是他說話方式的一種。82年於承惠被《少林寺》的導演張鑫彥相中,剛開始於承惠並不願意出演,因為他是想弘揚中國武術,並不想改行做一名影視演員,但在最後20天的集訓中,於承惠感受到劇組的用心,於是決定將《少林寺》的拍攝當做是向世界介紹中國功夫的重要使命,讓大家欣賞到真正的對打。《少林寺》中於承惠傾注了不少心血,武打動作都是長鏡頭拍攝,只要一開打就一直拍。

當代劍聖-於承惠:自創劍法,因《少林寺》走紅,最後一個武林人

於承惠說:要是打幾分鐘就停下來“勢”就會受到破壞,很多打鬥場面都是導演演員共同商議完成的,展示了真實的武打效果,也展示了失傳已久的雙手劍,顯得有力量又有美感,最終《少林寺》以一毛錢的票價獲得一億六千萬的票房。之後於承惠正式走進影視圈,開始了演員、武術設計教學的道路,又參加拍攝了少林寺三部曲的另外兩部《少林小子》《南北少林》,這也讓於承惠名聲大震。之後於承惠秉承以影視作品傳達武術理念的思想,開始在銀幕上活躍。

當代劍聖-於承惠:自創劍法,因《少林寺》走紅,最後一個武林人

88年導演張鑫炎再次集結少林寺的班底,為於承惠量身打造《黃河大俠》,於承惠和計春華參與影片中的大部分創作,自創的螳螂劍也在影片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這部劇中他飾演的馬義演出了為國為民的大俠風範,頭頂蓑笠冰河仗劍的武林高手形象,至今映在許多武俠迷心中,《黃河大俠》也成了他的代表作,讓他的演藝事業達到了巔峰,但在這部電影過後他選擇淡出演藝圈,之後雖只是在客串部分影視作品,也都給我們留下很多經典,直到12年接受導演徐浩峰的邀請,重返大銀幕出演《倭寇的蹤跡》中的主角-裘冬月。

當代劍聖-於承惠:自創劍法,因《少林寺》走紅,最後一個武林人

電影拍攝時於承惠沒有找替身,使用的是自己的真功夫,氣度不輸當年當時有很多的演員找他切磋,都被他撂倒。之後又出演了《箭士柳白猿》,也是於承惠留下的最後一部作品,不僅武戲演的好也很講究文戲,他說:武打是一種抒情的手段,為什麼打比怎麼打更重要,他不希望觀眾認為武俠就是打打殺殺,希望在片中呈現正義的武俠文化。2015年於承惠與世長辭,他的晚年大部分時間用於研究劍術,為推動中華武術他作出巨大貢獻,卻行事低調  不求功名,就像那句話:真正的大人物 看起來都很平凡,而在這個浮華的社會最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