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的靈感來源於這首唐詩,曹雪芹也為這首詩打call

《紅樓夢》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莫過於《葬花吟》了。

想像一下,林黛玉滿面悲慼,拿著花鋤,將片片落花掩埋時……讓無數人沉醉。

《葬花吟》的靈感來源於這首唐詩,曹雪芹也為這首詩打call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遊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複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杜鵑無語正黃昏,荷鋤歸去掩重門;

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

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未聞。

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

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

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

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葬花吟》是一首古體詩,是曹雪匠仿歌行體而作。名為詠花,實則寫人。

全詩血淚怨怒凝聚,透過豐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悽清的畫面,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展現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細微而複雜的心理活動,表達了其在生與死、愛與恨等複雜的鬥爭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對自身存在焦慮不安的體驗和對生命迷茫的情感。

這首詩是林黛玉的自傷之作。在詩中,林黛玉感慨自己身世飄離、無所寄託。許多人把《葬花吟》看成是林黛玉的命運寫照。

其實《葬花吟》不僅僅是黛玉一個人的詩讖,同時也是大觀園群芳共同的詩讖。隨著賈家的敗落,所有的大觀園內的女孩兒都要陷於汙淖、溝渠之中,都沒有好命運。

《葬花吟》的靈感來源於這首唐詩,曹雪芹也為這首詩打call

讀起這首詩時,許多人會感覺到這首詩和唐代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很像,且看這首詩: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劉希夷這首詩從女子寫到老翁,詠歎青春易逝、富貴無常,具有很強的哲理意蘊。

詩中多處運用對比手法,大量使用重疊語句,迴圈復沓,再者以四個問句引領,一唱三嘆,韶華不再的無奈辛酸在反覆追問詠歎中被層層濃重著色,具有強大的穿透力。

其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成為詠歎年時光逝去,年華不再的名句。

此詩感傷情調極為濃郁,但並不頹廢,風格清麗婉轉,曲盡其妙,藝術性較高,歷來傳為名篇。

《葬花吟》的靈感來源於這首唐詩,曹雪芹也為這首詩打call

韓兆琦在《唐詩》珍藏本中評價《代悲白頭翁》:這首詩不論是它的思想還是它的藝術形式,在初唐時期都是佼佼者,它直接影響著後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甚至一直影響到《紅樓夢》的《葬花吟》。《葬花吟》的基調是“傷春”,在哲理內涵與詩歌形式上都借鑑了《代悲白頭翁》,並加之改造,潤色,使之成為千古名作。

在擬句上,兩首詩有許多相似之處。

“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與“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都表達了物是人非,時光流逝之感。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和“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都表達了人生易逝的哲理意蘊。

《葬花吟》中,林黛玉借“落花”表達自己漂泊無依的身世之感。《代悲白頭翁》則透過落花表達青春易逝、人生無常之感。

在主題上,兩者是相通的。

《葬花吟》的靈感來源於這首唐詩,曹雪芹也為這首詩打call

而且,詩詞君竊以為,兩首詩都用迴環往復寫作手法,讀來,都有一種一詠三嘆之感。

在詩詞的歷史上,總有一首傑作,會帶出一堆傑作。如果,在借鑑前人的手法上,自己也能創造出一首傑作,那這也是一種超凡的能力吧!佩服劉希夷,也欽佩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