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小時候整個村裡也沒幾臺電視,每到晚上放電視劇的時候,有電視的人家裡就擠滿了來看電視的人,都是附近的鄰居,大人小孩坐的滿滿當當,小孩子基本都是坐在地上的,地也是泥土的,沒有用水泥鋪過,坑坑窪窪,但也不覺得硌人。那個時候的農村劇都很好看,現在的農村劇越來越沒意思,還是喜歡那個時候的“老農村劇”。

這是一位網友在網上發的一段文字,懷念小時候看的農村劇,他把那個時候的農村劇稱為“老農村劇”。現在拍攝的一些農村題材的電視劇,他則把它們稱為是“新農村劇”。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農村劇,曾是火爆熒屏的電視劇型別之一。

近些年,農村劇已經逐漸的失去了原來的“地位”,不再受到青睞了。有些農村劇即便在電視臺播出,也很少出現在黃金檔。那麼,農村劇為什麼會隨著時代發展逐漸失去了一些受眾,曾經看起來很接地氣,收視率很高,如今為何會逐漸沒落呢?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觀眾審美產生疲勞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農村劇比較受歡迎的年代。

那個時候我們在熒屏上看到很多農村劇,在當時被稱為火爆熒屏一點都不為過。如“農村三部曲”《籬笆女人和狗》《轆轤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網》,儘管三部加起來也就30多集,但故事情節一點沒有打折扣,劇情緊湊,沒有廢戲,深受當時觀眾朋友的喜歡。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在這之後,伴隨著電視機逐漸普及,市場對於電視劇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農村劇就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它看起來不夠時尚,可在人物刻畫上細膩傳神,能夠真實地反映農村的生活狀態和思想觀念。最主要的是它足夠的接地氣,在農民佔據主要人口的中國,為農村劇提供了主要的受眾群體,農民朋友看起來更加親切,甚至是很多劇中人物都可以與周圍的“某人”毫無二致。簡單來說,就是能讓觀眾產生共鳴。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需求大了,產量高了,想要創新並不是那麼容易。農村生活本來就是家長裡短,創新過度可能會脫離生活,從而造成觀眾不喜歡看。沒有創新,可家長裡短的故事變著花樣去拍,觀眾也會產生審美疲勞。

因此,在農村劇高產的九十年代,已經讓觀眾對農村劇有了足夠了認識,逐漸產生了審美疲勞,這是近些年農村劇逐漸失去市場的原因之一。

農村劇從一種“單一化”到另一種“單一化”

農村劇最火的年代,往往也帶著當時熱播劇的特點,就是苦情。

苦情戲是指以破碎家庭、破碎情感、破碎婚姻以及家庭苦難為題材創作的戲劇影視。眼淚和鼻涕之餘,苦情戲把受眾引入了悲天憫人的性本善心境。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那個時代的觀眾對於這類題材更偏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看電視的同時能夠不自覺融入到劇中人物的情感中,就是要靠她的“土的連渣都沒得掉”但又能抓人心的情節。

農村苦情戲只是把農村的苦情成分集中表現了,不求最苦,只求更苦。在90年代有一部農村苦情劇《苦娘》,透過名字就能夠看出其內容必定不會讓觀眾“好受”。一個母親含辛茹苦的帶著兩個兒子,當兩個兒子相繼考上大學之後,擺在面前的是無比沉重的經濟壓力。為了兩個孩子,“苦娘”傾其所有,甚至是放棄了她的自尊,依然沒有幫助孩子籌集到學費,最後在病痛的折磨下自殺了。

這種型別的電視劇放在現在來看,已經沒有市場,觀眾原本已經對生活倍感壓力,再看這種型別劇心裡並不好受。

正是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觀眾更加傾向於喜歡看能夠給大家帶來歡聲笑語的電視劇。農村喜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抓住觀眾的“痛點”,迅速佔據了主要的市場。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當這種型別出現了之後,一改以往農村劇的固有特點,加入了不少喜劇的元素,一時間農村喜劇再次“霸屏”。進入“新千年”之後,這種型別尤為突出。以趙本山為核心的喜劇演員,因為春晚積累不少觀眾群。再加上2003年趙本山成立了本山傳媒,正式進軍影視市場,製作出的《鄉村愛情》《劉老根》《馬大帥》等系列電視劇,不僅好看好笑,而且很快成為農村劇型別的“風向標”。之後很多農村劇更是以此作為標準,潘長江的《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能人馮天貴》《別拿豆包不當乾糧》等都是以東北為背景的農村喜劇。最近這些年,農村劇幾乎都是這種型別,鮮少再看到其他型別的農村劇出現。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儘管這種型別的電視劇曾經把逐漸沒落的農村劇,再次煥發了生機,從而讓農村劇再次走到觀眾心裡,延長了它的壽命。可是當一道菜一天天的吃,一樣會膩歪,更何況是已經“吃了近二十年”呢?《鄉村愛情》拍到了第12部,從最初的在央視播出到後來的地方衛視播出,再到現在的純網路播出,就可以看到這種型別的劇也在逐漸失去一定的受眾群體。

最初的“農村苦情”讓農村劇頹勢漸顯,現在的“農村喜劇”同質化嚴重,再次讓農村劇逐漸沒落。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可以選擇的電視劇更多

農村劇的變遷,刨除農村劇自身的原因之外,還有影視市場的變化也是農村劇逐漸失去市場的“元兇”之一。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八九年代不僅是農村劇最火爆的年代,也是整個電視劇最好的時代。那時的電視劇從業者與今天相比,從數量上來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電視劇的產量也是如此,近十年電視劇的產量更是達到了年均15000集,產量居世界第一。

電視劇的產量增多,對於觀眾來說可以選擇觀看的就更多了。不同型別、不同題材的電視劇,在百家爭鳴的電視劇市場中百舸爭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農村劇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市場佔有率就被更多電視劇分走了。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與八九十年代相比,電視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電視劇已經從藝術品變成了商品,屬性上發生了根本改變。因此現在電視劇的目的是為了討好觀眾從而追求更大的市場,觀眾喜歡什麼就拍什麼,至於藝術性自然是排在它商品性之後。農村的市場在變小,導致在前期創作的時候,因為一味的想要追求利潤,讓它的藝術性降低,原來的一批忠實農村劇受眾,在看到這種改變之後,也逐漸流失。

所以才有本文開篇,網友提出的“老農村劇”和“新農村劇”的區別,這兩者的觀眾應該也不是同一批觀眾,受眾的重合度並不高。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娛樂方式多樣化,電視劇成邊緣娛樂

隨著經濟發展,尤其是網際網路行業以及“小屏娛樂”方式的快速普及,電視劇的產量儘管很高,但是娛樂方式的多樣化,使得電視劇已經並不是唯一可以消遣的娛樂方式,電視劇逐漸被邊緣化。

比較明顯的表現是電影市場的崛起,分走了電視劇的“一杯羹”。電影的繁榮,是經濟發展原因的一種表現。不少觀眾在閒暇之餘,會走進電影院去觀看電影。除此之外,電影在影院下線之後,會再次進入影片網站,影片網站也是觀眾看電影的主要渠道。這與現在電視劇的觀看方式一樣,尤其是年輕觀眾更是如此。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在不同娛樂方式的夾擊下,看電視劇的觀眾本身就越來越少,很自然看農村劇的觀眾也在不斷減少。

農村變化太大,農村劇缺少農村味

“老農村劇”的主要受眾是生在農村的農民朋友,那時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方式,為農村劇提供了客觀條件。

尤其是在農閒時節,相對比較清閒的農民朋友,在為數不多的娛樂方式下,看電視劇、看貼近自己生活的農村劇就是他們的消遣方式。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現在,農民朋友有很大一部分已不再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務農生活,而是去城市打工。在城市裡工作,並沒有太多時間可以來看電視劇,就讓農村劇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受眾。

除此之外,現在農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到處可見的小樓,與原來的農村環境有很大差距。農村劇在拍攝時要貼近生活,就得跟隨時代腳步不斷改變,也因此形成了所謂的“新農村劇”。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新農村劇缺少農村味,這是新農村劇最大的問題所在。與原來的農村劇有很大差異,與現實題材的電視劇則差距越來越小。觀眾在觀看電視劇的時候,已經沒有“老農村劇”的感覺了。

當然,這種老農村劇近些年也不是沒有,往往是反映“老農村”時代的故事。但也因為之前所說的那幾種原因,能夠成為經典抓住觀眾眼球的卻是少之又少。

曾經備受青睞的農村劇,觀眾很喜歡看,如今為何逐漸沒落?

懷念的“老農村劇”是時代產物,“新農村劇”也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只是現在的農村劇似乎並不知道觀眾想看什麼,所以也會距離觀眾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