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迴歸,敘事節奏更快呈現更加唯美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邱偉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重點打造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近日亮相CCTV1,首期節目識讀的經典典籍是《永樂大典》。新一季節目敘事節奏更快、影視化呈現更加細膩唯美,在敘事方法、表達手段及舞美呈現等方面創新升級。

《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迴歸,敘事節奏更快呈現更加唯美

去年,《典籍裡的中國》透過陪伴觀眾識讀11部流傳千古、享譽中外的中華典籍,在國內外成功掀起一波“典籍熱”。《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開篇識讀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首期節目聚焦這部皇皇鉅製,與第一季《典籍裡的中國》選擇以伏生捨命護《尚書》、傳《尚書》的故事開篇一樣,都是為了帶領觀眾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永樂大典》這一期節目戲劇故事由段奕宏、畢彥君、郭秋成主演。故事中的主角,不是明成祖朱棣,也不是主持編纂的太子少保姚廣孝、翰林學士解縉,而是一介布衣的陳濟。節目之所以選擇這個觀眾並不熟悉的歷史人物,是因為陳濟雖然看似平凡,但觀眾可以透過人物的“布衣視角”最真切地感受到《永樂大典》的編纂過程之難、用心之深。歷史上的陳濟雖讀遍天下典籍,卻從未考取功名,被人稱為“兩腳書櫥”,直到四十歲陳濟擔任《永樂大典》都總裁,統領群儒,留下一段傳奇故事。劇情在人物塑造上突出了陳濟過目不忘,博聞強識,盡通經史百家之言的形象,飾演陳濟的實力演員段奕宏也坦言:“40歲,不求功名,不想賺錢,就想修書,這一點特別感動我。”

《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迴歸,敘事節奏更快呈現更加唯美

節目戲劇故事以“當代讀書人”撒貝南穿越到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與陳濟相遇為時間點,回溯了陳濟的立志、悟道、修書過程,又演繹了《永樂大典》在後世的傳承之路。相比第一季,第二季節目中的情節更密,場景更多,形成了更多層次的故事巢狀結構。

劇情中,《永樂大典》屢遭劫難後踏上“珠還合浦,歷劫重光”的迴歸之旅,這段敘事篇幅雖然很短,但劇情以穿越到現代的陳濟視角代入,段奕宏抓住了以信仰為核心的人物力量,他的動情演繹令觀眾百感交集,再次體現了《典籍裡的中國》一眼千年、穿越時空的獨有藝術感染力。

為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透過深度採用電影工業生產模式,結合綠幕拍攝、運動控制等多種科技拍攝手法,進行戲劇核心、關鍵場次的呈現升級。首期節目中特別打造了“陳濟悟道”的場景:青年陳濟遙看星空,每顆星辰都如一部典籍,他從恩師的詩中領悟到“用字以系事,以事來明理”的修書關鍵。這場完全存在於陳濟頭腦中的戲,透過多種手法構建瑰麗視聽效果,巧妙展現古代讀書人的內心世界,這樣的表達手段及舞美呈現在熒屏綜藝中並不多見,讓人印象深刻。

根據收視資料,《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首期節目中心城市收視份額2。12%,比節目第一季均值提升了23%。據悉,《典籍裡的中國》第二季精選《永樂大典》《漢書》《禮記》《詩經》《越絕書》《文心雕龍》《齊民要術》《水經注》《說文解字》《茶經》等經典典籍,力圖在更加廣博的時間與空間維度上,詮釋出新的境界與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