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前,香港殭屍片的萌芽和發展!

80年代前,香港殭屍片的萌芽和發展!

《釜山行》劇照

吸血鬼及殭屍電影在西方已有八、九十年的歷史,型別成熟、影響廣泛,不僅啟發香港拍攝此類影片,更對其有著很強的借鑑意義。

一提到殭屍,你會想起什麼畫面?是《暮光之城》、《釜山行》類的喪屍、吸血鬼?還是清朝著裝一蹦一跳的殭屍電影?作為曾經華語電影非常重要的一種型別片。那些曾經在大銀幕上雙手僵直,身穿一套清朝服裝的“屍體”,給無數人的童年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巔峰時期,殭屍片佔據了香港電影產業的半壁江山。但是“殭屍”又有多久沒有出現在你的視野中了?如今,“九叔”林正英已經仙逝25週年,回首香港電影發展史,林正英可謂是殭屍片的“教父級”人物。

此次,小星球便帶你梳理香港殭屍片的發展史,從四個角度:80年代前的萌芽和發展時期、80年代的鼎盛時期、90年代再攀高峰、千禧年後的衰落,回溯給我們帶來驚嚇、歡樂、溫情等情感的殭屍電影。

西方衝擊下的誕生

80年代前,萌芽和發展時期

20世紀30年代——70年代,這個時期不僅是香港殭屍電影萌芽和發展時期,同時也是香港鬼怪型別電影的發展期。巧合的是,香港第一部鬼怪電影《午夜殭屍》(1936)就是一部殭屍題材的電影,導演、編劇楊工良,由香港南粵影片公司在1936年出品,兩種型別相輔相成。

由楊一萍,胡蝶影,巢非非,趙驚魂,朱普泉,黃壽年主演。講述一個被親哥殺害的年輕人變成殭屍回來復仇的故事,但其殭屍形象其實來源於西方吸血鬼“德古拉”。

因為當時西方吸血鬼恐怖電影在全球熱映,影響了香港第一部鬼怪片的取材,因為年代久遠,影像資料已經難以覓得。但自此之後,西方吸血殭屍片的“洋血”便一直留存在香港殭屍片的體內,成為無法排清的“屍毒”。

40年代香港淪陷,受社會形勢所迫,香港電影一度停拍,雖然40年代後半期已經陸續開始拍攝電影,但這時期僅有一部資料可查的殭屍片拍攝及上映——《三千年地底殭屍》(1939)。

從左至右依次為:《湘西趕屍記》、《屍變》、《鬼屋殭屍》、《殭屍復仇》、《吸血婦》海報

直到1957年殭屍電影才重新回到銀幕。陸續上映了《湘西趕屍記》(1957,王天林導演)、《屍變》(1958,朱石麟導演)、《鬼屋殭屍》(1959,易文導演)、《殭屍復仇》(1959,周詩祿導演)、《吸血婦》(1962,李鐵導演)五部以殭屍為題材的電影。

這些殭屍片在情節上較多地模仿了西方吸血鬼題材的電影,並且說教意味濃厚,娛樂性不足。其中《屍變》和《湘西趕屍記》兩部影片講述的都是不法分子借趕屍來掩人耳目暗中販毒的故事。

80年代前,香港殭屍片的萌芽和發展!

《屍變》劇照

60年代,香港受到內地影響,開展了兩次規模盛大的思想清潔運動,破除迷信、提倡科學的思想直接印證在電影數量上。據統計,20世紀60年代香港拍攝的鬼怪片僅有20部,只佔此時期香港電影總量的1%,其中殭屍電影更是寥寥無幾。

80年代前,香港殭屍片的萌芽和發展!

《湘西趕屍記》劇照

1936 年開始到1980年的44年間,只有屈指可數的幾部電影以僵戶作為題材,可以說這一階段的香港殭屍電影發展速度非常的緩慢,但其中也不乏為後來作品提供養分及土壤的影片。

甚至之前提到的香港電影“四大帥”之一的張徹也參與其中,比如港英合拍《七金屍》(1974,羅伊·沃德·貝克 / 張徹導演)和《茅山殭屍拳》(1979,劉家良導演)。

80年代前,香港殭屍片的萌芽和發展!

《七金屍》、《茅山殭屍拳》海報

1974年,邵氏電影公司和英國公司合作了一部集合西方吸血殭屍和湘西趕屍傳說的《七金屍》,可以說是首部土洋結合的殭屍片,開創了“功夫殭屍片”這一融合。

影片講述了吸血鬼德古拉藉助東方僧侶操縱中國的七金屍危害人間,教授範海辛、中國學生奚青與英國貴婦布倫等人從倫敦來到中國重慶鄉村共同對抗七金屍的故事。

可惜的是,由於中西風格雜糅,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七金屍》的票房慘敗。正如香港影評人吳昊一所說:“香港的殭屍電影只是功夫片的借屍還魂”。

《七金屍》劇照

第一部給殭屍穿上清朝官服的香港電影,是1979年的《茅山殭屍拳》,創新的將喜劇和民俗元素灌注其中,只可惜不夠嚇人。其中殭屍們穿著的“清朝官服”的創意來源,很有可能是民國初年流行的喪服——“中華壽衣”。

民國初年,不管死者有沒有當過官,有錢人家通常喜歡按清朝官服做壽衣,甚至紅纓官帽、朝靴朝珠也是成套的。

80年代前,香港殭屍片的萌芽和發展!

《茅山殭屍拳》劇照

在八十年代之後,香港殭屍片和功夫喜劇片的關係愈加密不可分。另外,隨著拍攝技術的不斷進步,新時代的殭屍片有了更多的創新餘地,從而為殭屍片的巔峰時期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