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釋疑錄》(245)(246)

《清風釋疑錄》(245)(246)

【245】現在還有無量的眾生尚未得度,如何能說佛陀覺他的功行已竟圓滿呢?

《清風釋疑錄》(245)(246)

答:凡是善根成熟的眾生,應當見佛得度者,皆已度盡,所以,可以說佛陀覺他之功行亦已圓滿。再解釋的明白點,每一尊佛在行菩薩道時所結的人緣、法緣,到了他成佛時統統都圓滿了,這就叫覺他之功行圓滿。

《清風釋疑錄》(245)(246)

我們雖然現在還是凡夫,但過去生已與釋迦牟尼佛結下了緣,現在我們才得到人身,聽經聞法,依教奉行,得度的因緣已經發生,只要我們能依法修行、如理思維、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將來就可以如佛一樣證得佛果,所以那個時候就可以說佛陀覺他的功行已竟圓滿。

《清風釋疑錄》(245)(246)

【246】佛教六和敬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清風釋疑錄》(245)(246)

答:佛教六合敬分別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

《清風釋疑錄》(245)(246)

第一、見和同解。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在思想上,建立共識,是思想的統一。如果大家的見解不相同,怎麼能夠同住?又如何能夠共同生活呢?古人云:“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說一定要見解相同,志趣一樣,這個“見和同解”與理才相應。我們大家都是一樣見解,一個目標,一種想法,也就是說我們這個思想是統一的。

《清風釋疑錄》(245)(246)

像今天在這裡參加佛七聽聞佛法的都是佛教徒,而且都是信奉淨土、唸佛求生西方世界的同修們,這就是見和同解。

《清風釋疑錄》(245)(246)

第二、戒和同修。就是在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平等。戒是佛給我們制定的,既有出家人遵守的生活軌範,也有在家人遵守的生活軌範。小乘戒律主要是自律,是你私下生活的軌範。大乘戒律是菩薩戒,是在團體大眾中共同的生活軌範。所以戒律有這兩大類:一個是你個人的生活,一個是團體的生活,這是大小乘兩種戒律。生活軌範,我們都要共同遵守。

《清風釋疑錄》(245)(246)

第三、身和同住。指我們同一個寺院常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是相處的和樂。還有打佛七暫住,大家同住在一個寮房,不僅不能散心雜話,就連出聲唸佛都不可以。因為有人喜歡出聲念,有人喜歡心中默唸,有人在寮房需要休息,所以同住一處都要相互禮讓,相互尊重。

《清風釋疑錄》(245)(246)

第四、口和無諍。在一起的相處,在言語上,和諧不諍,是言語的親切。這一點,如果不是修煉已久的大德很難做到。我們往往是一句話講不合適就翻臉;一句話聽不順就不高興,就與人爭辯,沒完沒了。

《清風釋疑錄》(245)(246)

大眾在一起修學,對“口和無諍”的道理一定要明白,明白了更要遵守,否則不住在一起是朋友,在一起住一段時間反而變成了仇人,這就不叫修行了。《論語》中講:“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所以口德很重要。

《清風釋疑錄》(245)(246)

第五、意和同悅。大家同住一起,必須要做到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意的開展,每個人心裡面都要法喜充滿。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懷,有值得歡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和悅,不要為求個人的歡樂而不顧大眾的歡樂,或把個人的快樂建築在大眾的痛苦之上。

《清風釋疑錄》(245)(246)

第六、利和同均。“利”是利養。在經濟上均衡分配,是經濟的均衡。十方的供養,大家均等,人人有份,沒有厚此薄彼。不是說住持當家的要多得一點,不是的。這個是大家平均的,這是“利和同均”。

《清風釋疑錄》(245)(246)

做到以上六點,這個就叫“六和敬”。

六和敬不僅是出家人同修守則,我們在寺院共同修學佛法,一起生活,也是我們大家的事。在中國,三人為“眾”。眾,就是現在所說的團體,在教戒中,四人以上叫僧團。

《清風釋疑錄》(245)(246)

既然是個團體,無論是佛教僧團,還是世間的團體,大眾共同生活時,必須要守住公約。如果在家庭、公司、學校乃至一個國家,能遵守六和敬,大家見解相同,都能遵守五戒十善,就一定能成為一個真正和合的團體。

《清風釋疑錄》(245)(246)

《清風釋疑錄》(245)(246)

《清風釋疑錄》(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