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大清退 陸金所不僅沒“死”還要IPO了,“LU”值得期待嗎?

時隔6年,背靠平安集團的陸金所終於在10月8日這天明確上市進展。

日前,陸金所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首次公開遞交招股書,擬登陸紐交所,股票程式碼為“LU”,高盛(亞洲)、美國銀行證券、瑞銀、匯豐銀行、平安證券(香港)等擔任承銷商。招股書沒有披露陸金所控股的實際擬募資金額,不過根據此前市場傳聞,陸金所控股此次IPO將募集20億至30億美元,或成為美國迄今為止最大的金融科技IPO。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書顯示,陸金所控股的網貸存量資產已由2017年的3364億元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478億元,業務總佔比從2017年的72。9%降低到當前的12。8%。網貸業務對陸金所控股財富管理業務影響已經大幅度減少。

招股書再次掀起了業內對陸金所的關注,也讓我們可以從中窺見,陸金所到底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上市後還值得投資者選擇嗎?

P2P資產總佔比降至12。8%,“網貸巨無霸”不僅沒“死”還要上市

作為中國平安旗下的三個金融科技獨角獸之一,大家對陸金所的認知,更多是P2P領域的“巨無霸”。2017年,網貸行業在國內發展迅速,這家從平安集團發展過來的巨頭公司網貸存量資產一度達到當年的3364億,業務佔比高達72。9%。

巨頭的光環下,陸金所卻經歷了並不平坦的上市歷程:2014年5月,當時傳言陸金所將分拆上市,其估值高達千億元;2015年12月,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首次迴應稱,陸金所最快將於2016年下半年在港上市;2016年2月,陸金所宣佈完成12。16億美元B輪融資,估值達到185億美元;2019年3月,陸金所大股東平安集團稱,陸金所目前資金充足,暫時沒有急迫的IPO壓力。直到2020年10月8日,上市一事終於有了確切訊息。

業內人士認為,陸金所上市的最新進展,和其與P2P業務的脫離有很大關係,“路障被清理了,前進之路自然也就更通暢更容易了。”該業內人士坦言。

實際上,近年來隨著監管政策趨嚴,陸金所也一直在不斷調整自己佔據市場的姿勢,在平安集團的賦能下,發展零售信貸、財富管理等創新板塊。直到2019年,網貸行業出清加速,國內的P2P公司為配合監管“三降”要求,開始清理P2P業務,新形勢下陸金所也及時作出戰略調整:2019年8月,在零售信貸業務方面,陸金所不再提供P2P產品,同時停止利用P2P投資者的資金作為零售信貸業務的資金來源。

招股書披露,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P2P產品客戶資產佔比下降至12。8%,2020年的貸款資金來源中,不再有P2P投資者的資金。

根據招股書顯示,舊產品(主要指網貸資產)從2017年末的3364億元,減少至2019年末的1033億元,到2020年6月30日餘額為478億元,舊產品佔客戶總資產比例從2017年末的72。9%下降到2020年6月30日的12。8%。由於P2P產品最長期限為3年,陸金所最後的存量P2P產品到2022年到期。

至此,昔日網貸行業的“巨無霸”不僅沒有“死”還要上市了,且根據此前市場傳聞,陸金所控股此次IPO將募集20億至30億美元,或成為美國迄今為止最大的金融科技IPO。

沒有P2P,陸金所還值得投資者選擇嗎?

重新打量這個金融科技獨角獸,我們的目光或許更聚焦在“金科”字眼,曾經靠P2P業務吸引了大量使用者的陸金所,經歷行業整治後要赴美上市,值得期待嗎?

從招股書中我們不難看出,基於AI大資料的風險管理模型被陸金所視為核心優勢。據介紹,基於過去十年其在運營中積累的大量資料,陸金所控股建立了客戶風險識別系統(KYC,know your customer)、產品風險識別系統(KYP,know your product),另外透過一系列的動機識別模型(KYI,know your intention)來分析和確定客戶的實時意圖和可能的下一步行動,例如購買某些理財產品的傾向,檢視最新的金融市場資訊。

陸金所將這一整套風險管理系統嵌入到了陸金所APP,來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理財產品和服務。在新技術的運用上,陸金所稱,AI、大資料、區塊鏈、SaaS等多種技術創新了使用者體驗。

在招股書中,陸金所也提到,本次美股IPO將主要用於科技投入。具體包括“全球擴張以及其他”,“技術投資或收購”,“產品開發、銷售與營銷活動”,“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研發”以及“資本支出”。

比起空談故事,資本市場更看重實實在在金融科技賦能背後產生的價值。技術實力與平安集團強大品牌力的支撐下,陸金所控股在過去幾年逐漸向輕資本的運作模式轉型,為公司的增長提供了保障,第三方新增貸款額度佔比從2017年的51。8%增加到2020年上半年的99。3%,同時將承擔信用風險的貸款比例從2017年的24。3%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2。8%。

目前來看,陸金所主營業務分零售信貸和財富管理兩大塊。根據招股書,截至2017年、2018年、2019年年末,零售信貸方面,累計借款人數量分別約750萬、1030萬以及1240萬級別;財富管理方面,註冊使用者數則分別約為3380萬、4040萬以及4400萬級別。

其中,陸金所零售信貸便利化(Retail Credit Facilitation)業務主要透過商業銀行信貸支援,向國內的小企業主和工薪階層等提供借貸服務。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其直銷網路在中國270多個城市擁有超過56,000名全職員工。財富管理業務則以中產階級和富裕人士為目標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務。

“我們透過線上渠道和會員推薦來獲取平臺投資者。儘管我們不再鼓勵提供B2C和點對點產品(peer-to-peer products,即P2P),但我們成功地保留了這些產品的投資者並說服他們在我們平臺上投資其他產品”。陸金所表示。

某種程度上,陸金所在招股書中披露的營收和盈利資料也印證了這種“成功”。從招股書來看,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陸金所控股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78億元、405億元、478億元和257億元,淨利潤分別為60億元、136億元、133億元和73億元。淨利潤率逐年上升,從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0年上半年的28。3%,2017年到2019年間的淨利潤年複合增長率達到近50%。

其中,基於科技的平臺收入成為陸金所控股的主要收入,該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從2017年的61。9%增長到2020年上半年的87。7%,主要包括零售信貸交易促成服務費和理財交易服務費。

誠然,背靠平安集團潛在的近2。1億金融服務客戶,現在的陸金所,正基於零售信貸與財富管理兩大平臺為樞紐,輻射金融機構,向用戶提供符合其風險偏好和個性需求的貸款和理財產品,並透過豐富的使用者資料不斷最佳化和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且實現了盈利。同時,輕資本的商業模式也為這家披上金融科技戰甲出征美股市場的獨角獸,帶來值得期待的無限可能。

【寫在最後】“金融科技是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當下,消費網際網路如火如荼,產業網際網路也是重中之重,從社交支付到行業支付,從消費金融到產業金融,商戶的普及率和場景的覆蓋率會不斷增加。

在生態協同效應下,數字經濟,尤其是數字金融的規模還會迅疾增加,業務增值空間巨大,金融科技公司從定位和客戶的角度出發設計產品和服務,在符合監管要求和把控住安全和風險之下,真正的隨需而變,做好運營,做好內部賦能和向外賦能,體現差異化優勢的公司,勢必不斷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P2P大清退 陸金所不僅沒“死”還要IPO了,“LU”值得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