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俠——中國早期的武俠的雛形以及後續經歷

導語:韓非子說過:“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亂禁。

”意思是說,儒生憑藉自己所學的經典,隨意評價國家制定的法度,使國家法度施行不暢,而遊俠憑自己的武藝,和勇武的行為,違反禁令。可見韓非子崇尚法治,將遊俠這種超乎法律之外,憑個人價值觀行事的一群人,視為干擾國家治理的不穩定因素。但武俠文化,的確一直盤亙與中華文化的四周,即使並未被認為正統,也依舊收穫了很多中國人的推崇與喜愛,其中原因幾何?武俠文化在中國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呢?

遊俠——中國早期的武俠的雛形以及後續經歷

從郭解說起

有完整記載的早期中國遊俠,出現於司馬遷的《史記——遊俠列傳》,叫做郭解,字翁伯,其父也是遊俠,漢文帝時被殺,郭解似乎從小就繼承了其父身為遊俠的放浪不羈,不受管束,行事全憑喜好,手段還比較殘忍,他親手殺掉的自己厭惡的人有很多,他也極重義氣,可以不惜生命為朋友報仇,不受法律,藏匿亡命之徒,犯法搶劫,私鑄錢幣,盜墓,他的不法活動可以說數不勝數,怎麼看他也不像是後來我們印象中的武俠,不過這也正是早期遊俠的特點,他們還沒有建立完整的武俠品格,也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可以說,早期遊俠的確更接近於一群擁有高強武藝的法外之徒。

遊俠——中國早期的武俠的雛形以及後續經歷

郭解年輕時就是如此四處遊蕩,做一些違法勾當來為生,不過當他老年時,他的思想有很大改觀,他開始反思自己年輕時的一些違法,甚至傷天害理的行為,並且老年時候,開始救濟別人,行俠仗義的念頭變得很強烈。郭解姐姐的兒子仗著郭解的名聲與人產生矛盾,被人刺死,郭解的姐姐要求郭解為其報仇,郭解找到了兇手,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後,他判斷是姐姐兒子的過錯,於是放掉了兇手,此舉讓人們對他刮目相看。

在郭解家門前有一個人對郭解很不尊重,郭解門徒想去教訓這個人,卻被郭解制止,郭解認為自己不被人尊重,自己有一部分原因,於是便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且對那個看不起他的男子更加尊重,那個男子最終改變了對郭解的看法,還親自上門請罪。當時洛陽有人結仇,城中豪傑調解不下,便去請教郭解,郭解多次登門拜訪,誠心勸說,終於使得雙方重歸於好,停止了一場紛爭,經過這件事,當地人對郭解的好評愈來愈多,郭解也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他為別人辦事,一定要盡善盡美,使得別人滿意,他為人誠信,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而且心懷悲憫,主動救濟弱者。他的聲望愈來愈高,追隨者也愈來愈多,當地希望成為遊俠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

遊俠——中國早期的武俠的雛形以及後續經歷

遊俠精神的健全

追問遊俠產生的社會背景,首要原因是古代生產力低下,平民生活本就很艱難,若是再遇到“苛政猛於虎”的情況,基本生存將會更難,因此,精神上的這種極大的壓迫,對社會的不公正的憤懣,化為精神上的渴求,渴望有一位,“匡扶正義,濟貧扶弱的人出現,幫助自己擺脫痛苦,俠客精神就此產生。漢朝開始,越來越多的遊俠出現,慢慢出現了職業遊俠,即靠行俠生存的人,平日裡只是苦練劍術,勤習韜略,並四處遊歷,廣交朋友,有的依附某個高官權勢,有點則三五好友密切來往,他們都心懷遠大志向,在遊俠中尋找機會,一展抱負,擴散自己的名聲,至於他們的經濟來源,一般是投奔知己,互相接濟,或者是為權貴做

遊俠——中國早期的武俠的雛形以及後續經歷

事,賺取報酬。遊俠還產生了諸多門類,如卿相之俠,布衣之俠,義俠,武俠,豪俠,盜俠等等。遊俠精神逐漸發展,遊俠的行為逐漸不再是為了功名利祿或是顯赫權位,他們開始尋求在江湖上的威望,在人民心中的名聲口碑,但由於他們的一些活動不顧法律,他們便常常處在被官府通緝的時候。

遊俠——中國早期的武俠的雛形以及後續經歷

俠客與官府

俠客與官府的關係,在對立與靠近間不斷轉換。一方面,俠客罔顧法律,為官府不容,但另一方面,由於俠客在江湖上的極大影響力,和在民間的巨大威望,官府有時候很多案件,事情,也需要和俠客合作。但總體演變的趨勢是,官府逐漸招安俠客。

整個過程與《水滸傳》的一群梁山好漢先是官逼民反,齊上梁山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劫富濟貧,好不痛快,但隨著時間流逝,世道變得沒有那麼黑暗,走在正道上的人似乎更被認可,可以進入仕途,民眾對俠客的嚮往沒有那麼強烈,原來的俠客逐漸被招安,後來的人也沒有那麼想成為俠客,遊俠精神似乎漸行漸遠了。而且隨著俠客與官府的關係在發生變化,俠客們行俠仗義的目的也在變化,唐宋以來,官府對俠客的招安依據俠客本身的地位,也就是說,在江湖有越高地位的俠客,其被招安後所擔任的職位也越高,那麼,對於在官場升遷受阻的人來說,先去江湖混到一個好地位,再被招安當高官,似乎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總之,唐宋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讓原本應該遠離功名利祿,清心寡慾的俠客受了影響,“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不再是遊俠精神的核心,官府與俠客倒是考得更近了。

遊俠——中國早期的武俠的雛形以及後續經歷

俠之大者

即使遊俠精神自唐宋開始沒落,但中國人似乎依舊銘記著“一諾千金,生死相允“,”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樣的俠客精神

,於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金庸,古老的武俠小說火遍大江南北,裡面的各個武俠人物,有血有肉,敢愛敢恨,轟轟烈烈,快意恩仇,最重要的是,每個俠客的心中,都有一個匡扶正義,懲惡揚善的崇高信念,在國家危急的緊要關頭,能放下自己的私人恩怨,保家衛國,如《神鵰俠侶》中國家遭外敵金人入侵,楊過,郭靖攜手抗敵。

整個中華大地,都重溫了一場武俠夢。當然,從現實角度來看,這些武俠小說對現實還是有很大的美化作用,小說裡的主角,都擁有超乎尋常的絕世武功,形容成超能力也不誇張,在此基礎上,這些主角所做都一切選擇,才會更加理想化,武俠小說與真實的遊俠生活終究還是不一樣的,但他們的精神實質是統一的,可以說,武俠小說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遊俠精神保留下來了。

遊俠——中國早期的武俠的雛形以及後續經歷

結語:

從某種意義上說,遊俠,或者是後來的武俠精神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英雄主義,每個國家都需要這樣的英雄主義,西方早期的騎士精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甚至是近代以來的美國超級英雄系列,它們表達的都是一種英雄主義,一種人民的寄託,希望除了官方以外,有一隻代表個人的力量,保護民眾。

雖然時間流逝,時代發展,武俠不再,江湖漸遠,但精神長存。

參考文獻

《史記》

《中國古代的遊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