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 一起走進大宋的煙火人間

民以食為天 || 一起走進大宋的煙火人間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

人類最初的勞動就是從謀取食物開始的,人們只有首先解決飲食問題,才有可能從事其他社會活動。而正是勞動,促進了人類的進化。

當今社會,國富民強,四海昇平,那些個山珍海味、玉盤珍饈也端上了普通老百姓的飯桌。但是在生產力落後,天災人禍,戰亂不斷的古代,吃不飽飯,路有凍死骨的事情常常發生。

宋朝在華夏大地動亂近百年的薄弱基礎上,發展出了璀璨的農業文明。

只有從宋朝開始,杯盤碗筷這些餐具才逐漸齊備,煎炒烹炸等烹飪手法才基本完善。除了辣椒、西紅柿等美洲植物沒有(明朝時傳入中國),現代餐桌上有的宋朝幾乎都有。但是肉類裡因為禁止殺牛(像牛一類的大牲畜在歷朝歷代都是重點保護動物),牛肉是沒有的,士大夫一級視豬肉為賤肉,所以只吃羊肉。直到東坡肉出來後,才漸漸開始食用豬肉。現在我們能夠品嚐到的火腿、東坡肉、涮火鍋、刺身(宋人稱為“膾”)、油條、湯圓、爆米花、各式糕點等美食與小吃,也是發明或流行於宋代。

民以食為天 || 一起走進大宋的煙火人間

蘇東坡與美食

一幅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畫,技藝之精湛,佈局巧妙),生動細緻的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的繁華景象,水村山郭,百肆雜陳,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此圖中出現的上百高樓中有四十多家都是酒樓食店。

民以食為天 || 一起走進大宋的煙火人間

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在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經濟發達,思想繁榮,科技先進的汴京城,商鋪茶樓星羅棋佈、酒店食坊鱗次櫛比,美食是人們互通交流的載體,是吟詩作賦的話題(大文豪蘇東坡的詩詞書稿,有很多關於飲食的佳文),更助推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宋代美食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新高度,而中國烹飪鼻祖伊尹的故鄉也在開封,宋代的飲食文化造就了中國烹飪,豫菜是中國傳統烹飪的文化符號。

古時中國人基本上只有兩餐:晌午一餐,傍晚一餐;基本對應農耕的開工和收工的時間 。

隨著宵禁的解除,城市居民的夜間生活一下就變成了課題。於是很多人養成了入夜後再吃一頓飯的習慣。三餐制直接帶動了餐飲業的繁華。 (注意,那個時候的三餐時間仍然和現今的並不一致。我們現在的朝九晚五學的是工業革命後的英國率先定出的標準,慢慢影響了世界各個地方。也有例外)。

“那裡的百姓,尋常家裡都不開灶的。”——-《夢梁錄》。 作為一個兩宋的都城的小市民,你會有一個綽號:

籠袖驕民

《夢梁錄》記載:到了宋朝,城市的小資們已經幾乎不開火倉了。吃飯基本都在外面搞定,還可以送外賣哦。而外面的小吃也確實好吃、品種豐富多樣。

宋代麵食興旺。北宋的鄭文寶,書法與詩文皆在當時頗負盛名,他創制的雲英面,極受時人歡迎。製作方法是將藕、蓮、菱、芋、雞頭、荸薺、慈菇與百合混在一起,再配以瘦肉爛蒸,然後用風吹涼,在石臼中搗細,再加上四川的糖和蜜蒸熟,然後再入臼中搗,使糖、蜜和各種原料拌均勻,隨後取出作一團,等冷了變硬,再用刀切著吃。雲英面頗受士人青睞,後被收入宋代食譜。麵條類有晻生軟羊面、桐皮面、鹽煎麵、雞絲麵、插肉面、三鮮面……;饅頭類有羊肉饅頭、筍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糖肉饅頭、裹蒸饅頭……;燒餅類有千層餅、月餅、炙焦金花餅、乳餅、菜餅、胡餅、牡丹餅、芙蓉餅、熟肉餅、菊花餅、梅花餅、糖餅……花樣繁多,不勝列舉!

民以食為天 || 一起走進大宋的煙火人間

民以食為天 || 一起走進大宋的煙火人間

麵點

蔬菜在宋人飲食中佔有重要地位,人稱“蔬亞於谷”。宋時的蔬菜品種已十分豐富。豆芽作為蔬菜食用始於宋朝。在人類的飲食史上,中國人曾經以天才的烹飪技術,從單調的豆類食材中開發出變化莫測的美食,從豆漿到豆腐,從腐乳到腐竹,大豆中富含的植物性蛋白蛋,透過一系列物理性與化學性的反應,變成各種不同形態、不同口感的美味。豆芽是中國人對飲食的另一種天才性發明。一粒曬乾的豆子,幾乎不含維生素C,但它發芽之後,豆中的澱粉就會水解成葡萄糖,併合成維生素C。中國歷史上真正有記載的火鍋出現在宋代,林洪將這種烹飪方式命名為“撥霞供”。

民以食為天 || 一起走進大宋的煙火人間

撥霞供

宋朝的飲料比較豐富,茶和酒是最主要的飲料。自唐迄宋,飲茶習慣愈益普遍,“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即便在社會底層,茶也成為重要的交際手段。宋朝人到了夏天,除了能喝到冷酒,還能吃上各種各樣的冷飲。比如說北宋首都開封,一到農曆六月份,街道兩旁擺滿了冷飲攤,冷飲攤上撐著青布大傘,傘底下襬著紅木桌椅,等著顧客買冷飲吃。當時都賣什麼冷飲呢?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有“冰雪甘草湯”、“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涼水荔枝膏”等等,品種多樣,純天然無新增,不像現在的賣的大都是色素勾兌的。

民以食為天 || 一起走進大宋的煙火人間

宋朝冷飲攤

民以食為天 || 一起走進大宋的煙火人間

冰雪冷元子

宋時,果品數量、質量、品種也相當豐富,消耗量很大,飯後水果已經流行。在宋代,人們把梨子、葡萄、甜瓜、柿子、棗子等瓜果賭著賣,稱之為“撲賣”或“博賣”。現在我們買水果,一般先問價:“多少錢一斤?”,人宋朝人不這樣,假如他們去買水果,一般先這麼問:“你這瓜撲賣嗎?”或者這麼問:“你這瓜可要博一博?” 古人實在有趣的很。

民以食為天 || 一起走進大宋的煙火人間

人類社會的文明,正是從我們的祖先學會生火燒熟食物開始的,有人說中國文化其實就是吃文化 。吃是人的本能,是維持生命的第一需要。生活中一日三餐,誰也離不了吃,因此

吃是第一要務,是頭等大事

。在人們豐衣足食的今天,已經少有人感受到缺糧少食的滋味,也很少體會到飢餓難耐的痛苦。但在舊中國,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生靈塗炭之中,老百姓大多挨飢受餓,沒得吃、吃不飽,啃樹皮、嚼草根,吃糠咽菜,漂泊乞討,是老輩們曾經的經歷。人們見面第一句是“您吃了嗎?”這既是禮貌,又是關懷。吃上飯、吃飽飯、吃得好,日子就好過。

逢年過節,婚配嫁娶,賀喜慶典,吃是最重要、最需要的慶祝形式

。中國的節日民俗中,也是以吃為主的。過年最重要的是年夜飯,除夕要吃上餃子,春節要吃到年糕,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吃頭肉、炒豆、龍鬚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各個節氣都有吃的講究,立春吃春餅、春捲,立夏吃糯米飯,冬至餃子夏至涼麵,臘八喝粥等。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雖有數鬥玉,不如一盤粟,糧食來之不易,任何食品都是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不能浪費。如今城市的快速發展使農村幾乎成了空城,種地的人少了,我們吃的食物也不是那麼天然了(各種農藥、色素、新增劑。。。,來去匆匆的生活也使得吃飯更多時候是填飽肚子,而無暇享受了。

家因廚火而溫暖,願每個人吃的飯不僅是維持生命,更是回味無窮。

(宣告:轉載請標明原文出處。本文配圖來源於網路公開,如侵,則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