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說的“君子抱孫不抱子”是什麼意思?

《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說的“君子抱孫不抱子”是什麼意思?

圖片來源:《大明王朝1566》第46集

在《大明王朝1566》的最後一集中,身體已近燈枯油盡的嘉靖,召兒子裕王與孫子朱翊鈞(也就是後來的萬曆皇帝)覲見。

嘉靖看著他唯一的孫子,慈祥地招呼著朱翊鈞到身邊。年幼的朱翊鈞猶豫著走過去。嘉靖問他:“禮記中有句話,叫君子抱什麼不抱什麼?”

朱翊鈞說:“這個師傅教過我,是君子抱子不抱孫。”

嘉靖笑了,他滿意地摸摸大孫子的頭,讚許地說:“那你這個師傅還算是稱職。”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劇,編劇劉和平被稱為可以寫史的人。這部劇中也充滿了各種典故,那麼這裡的“君子抱子不抱孫”是什麼意思呢?

《禮記,曲禮》中記載了原文。

禮曰:“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為王父屍,子不可以為父屍。為君屍者,大夫士見之,則下之。君知所以為屍者,則自下之;屍必式。乘必以幾。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裡的“君子”指的是國君、王君。“屍”指的是在王家祭祀時,以活人扮作父祖的形象,古禮中多以孫作為這個角色。

這句話完整的意思是:孫可以充當祖父之屍,如果孫的年紀小就要由人抱著充當被祭的屍,而子卻不可以充當。且這個角色是很尊重的,譬如,為已故的國君充當屍的人,大夫、士人見了就要下車。國君一旦知道了充當先君之屍的人選,就要親自為他下車,這時為屍者要在車上先行禮答謝,上下車時也要用墊腳石或木凳一類的東西墊腳。

原文的意思主要描述了古禮中祭祀的一些禮法。

而隨著歷史和文化的演變,這句話也逐漸有個第二層意思,逐漸與傳統的家庭教育掛上鉤,變成了家庭教育中長輩與晚輩的關係處理指導。

父親不抱兒子,反映了父親和兒子的關係,不應該是抱在懷裡溺愛,而要嚴加管教。這種教育方式,勢必會導致父親和兒子的關係處在一種嚴肅的狀態中。所以一個因,不能抱子,產生了一個果,也不會抱子。

而祖父和孫子就不一樣了,俗話說隔代親。孫子作為祖父兒子的兒子,教育的職能已經轉移到祖父的兒子身上。所以一方面祖父需要愛護孫子,在兒子和孫子之間起到一種調和的作用。另一方面,祖父這時候也老了,對兒子長年累月的嚴肅教導,已經結束。但習慣與狀態很難改變,因此祖父就要將這種慈愛,轉嫁到孫子身上。

中國的傳統教育還是有很多精華的,因為中國就是這種講究禮儀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