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橘之鄉”南豐,那些“安不忘憂”的橘農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李洪磊)12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蜜橘之鄉”南豐,那些“安不忘憂”的橘農》的報道。

“南豐的房價,跟撫州市裡差不多了呢。”程俊是江西南豐縣的一名基層幹部,長期與橘農打交道的他,對南豐蜜橘產業狀況熟稔於心,“至2017年,全縣蜜橘種植面積達70萬畝,綜合產業近12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連續8年位列全省第一。農民收入三分之二來自蜜橘產業。這些資料,都寫在蜜橘產業館的牆上呢。”

被譽為“蜜橘之鄉”的南豐,蜜橘產業確實已經做得足夠大——全縣橘園百畝以上的家庭農場達1000多家,300畝以上的大型園藝場200多家,蜜橘專業合作社500多家。南豐縣還有一支多達3萬餘人的蜜橘經銷商隊伍,活躍在全國各地甚至世界水果市場。但南豐橘農並沒有躺在已取得的成績上睡大覺,不少橘農安不忘憂,積極為縣裡出謀劃策,努力把南豐蜜橘做得更強。

王鴻兵的辦公室就在南豐縣鴻運果業公司的選果車間裡。記者到達公司時,王鴻兵正在跟南昌海關駐撫州辦事處的兩名幹部商談辦理出口貨單的事情。前幾天,他剛剛去了一趟俄羅斯,和莫斯科的客戶商議讓蜜橘上中歐班列。儘管一路奔波下來,嗓子有點沙啞,但他依然儘量大聲說話,“別讓機器聲影響到我們。”

鴻運果業是南豐首家走出國門的企業,一年銷售額有9000多萬元。“多虧了縣裡多年支援,企業才做到今天這麼大。海關同志們也上門服務。過去,有一些蜜橘到了口岸被發現不達標,進退兩難。如今,海關直接上門,按照出口標準提前檢查,及時解決問題,大大方便了我們。”王鴻兵說。

上世紀90年代,王鴻兵帶著兩筐蜜橘闖蕩深圳,打出一片天地。如今,把日常經營工作都交給女兒和女婿打理後,他自己當起了“軍師”。“在蜜橘行業裡幹了幾十年,還是有些積澱的。”作為市人大代表,王鴻兵提的建議也多與蜜橘相關,“要打造南豐蜜橘的‘產業路由器’,依靠市場大資料,由政府主導建立南豐蜜橘的標準化生產體系,改變各自為戰的局面,南豐蜜橘才能更‘強’。”

與主攻蜜橘銷售的王鴻兵不同,趙福林則看準了蜜橘深加工。在他看來,“南豐蜜橘外銷以鮮果為主,附加值不高,對市場的抗打擊能力不強。如果趕上行情不好,大的橘農一年甚至會虧本三四百萬元。而南豐蜜橘的深加工行業比較薄弱,相對來說,發展空間更大。”

事實上,南豐縣已經開始佈局蜜橘深加工了。早在2010年,縣裡就支援趙福林建立了蜜橘深加工企業桔花香公司。“建廠、融資、找市場,縣裡都幫了不少忙。剛投產時年產值才一二十萬元;現在,公司年產值已經到了六千多萬元。下一步,希望縣裡繼續發力深加工,進一步幫助企業破解融資難,讓企業抱團發展。縣裡帶頭闖,我們也有信心為南豐蜜橘的深加工做出幾個大企業來。”趙福林說。

“不光是深加工行業。縣裡還把蜜橘產業與旅遊、商貿發展等相融合,推進蜜橘產業‘促一接二連三’。去年,全縣僅蜜橘旅遊收入就有30多億元呢。”在旁的程俊插話說。

趙福林、王鴻兵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算是老橘農。而在新橘農裡,也不乏有長遠眼光的。1985年出生的韓學印,個頭不高,身體卻很精悍,握手的力氣很大。他的父親韓老細,是2000年蜜橘擂臺賽的“橘王”稱號獲得者。“我18歲就外出打工了,年輕人嘛,總還是想出去闖一闖。”韓學印說,“回來後才發現,原來家鄉的蜜橘產業體量這麼大,前景這麼廣闊。”

韓學印家在市山鎮翠雲村韓家堡村小組。全組一百多戶,至少80戶從事蜜橘產業,“村裡有三四十個年輕人在家工作,出去打工的很少。我們年輕人也想把蜜橘這個‘傳家寶’做好傳好。”韓學印說,“我有一個發小,不到縣裡規定的採摘日期就提前摘了,被我罵了一頓。如果你不誠信,坑人家一兩年,第三年就是傻子也不會跟你做生意了。”

目前,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也為南豐蜜橘帶來了新的契機。年輕人總是更容易接納新事物,“在縣裡支援下,南豐一批年輕人剛剛成立了電商協會,我也加入了。我們希望能在網際網路上進一步開啟銷路,把更多的效益留給橘農。”韓學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