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民歌自東晉起,漸至風行,到南齊達到高潮

追求新變的文學時代

建元元年(479年),蕭道成以禪讓的形式奪取了劉宋的帝位,建立新王朝,稱齊高帝。四年後蕭道成去世,太子蕭賾繼承王位,年號永明,史稱齊武帝。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年),社會政治穩定,士民富庶。《南齊書·良政傳序》說:

永明之世,十許年中,百姓無雞鳴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聲舞節,袨服華妝,桃花綠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蓋以百數。

社會的穩定,生活的富足,給這一時期文人們潛心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環境。除此之外,在永明年間出現的許多文人集團,比如竟陵集團,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文學中心,聚集了一批作家,又推動了創作的繁榮。

南朝民歌自東晉起,漸至風行,到南齊達到高潮

永明時期,從皇宮內苑、王公府邸到士子宴廳及平民聚集地,南朝樂府民歌大放異彩,特別是柔靡、清麗、淺白歌唱男女怡情悅性的吳聲西曲,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歡迎。南朝民歌自東晉起,漸至風行,到南齊達到高潮。《南齊書·王僧虔傳》曰:

(王)僧虔……以朝廷禮樂,多違正典,民間競造新聲雜曲。……上表曰:……今之《清商》,實由銅爵,三祖風流,遺音盈耳。……自頃家競新哇,人尚謠俗……喧醜之制,日盛於廛裡,風味之響,獨盡於衣冠。

南朝樂府民歌主要來自都邑。《古今樂錄》載曰:“按西曲歌出於荊、郢、樊、鄧之間,而其聲節送和與吳歌亦異,故依其方俗而謂之西曲雲。”這些在文化中心、軍事重鎮的里巷間、蓮池邊、渡口旁產生的民謠不再為“有益諷教”,而是一種民間的娛樂,是桑濮情思在南朝的延續。

南朝民歌自東晉起,漸至風行,到南齊達到高潮

南朝民歌對永明詩人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詩人們開始模擬創作了許多具有民歌特色的樂府詩,民歌對永明詩人的作品風格影響巨大,也促使文學出現了一種新變的傾向。

永明詩人謝朓、沈約、王融的生活都歷經南齊,南齊時代處於一個過渡階段。錢志熙在《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述》中對南齊的文學特色作了概括:“南齊的文學,前承劉宋文學的風氣而加以變革,其重要作家如王儉、沈約、江淹,都是在劉宋時代就已經步入文壇的,所以南齊的文風、詩風與劉宋時期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從詩歌史上講,永明詩歌進入一個新的創作高潮,而且成功地完成了詩歌的體制、風格的轉變。所以,南齊王朝雖然短暫,但在詩歌史上,卻自成一格相對獨立的新階段。”

南朝民歌自東晉起,漸至風行,到南齊達到高潮

這個階段的詩人在詩歌發展史上的功績同樣是不容忽視的:“首先,他們在晉宋詩歌走到生澀僵滯的絕境時,透過學習樂府古詩和南北朝樂府民歌,懂得了必須從當代口語中提煉新的語言,才能使詩歌獲得新生的規律,大力提倡流暢自然的詩風,促使詩歌完成了由難至易、由深至淺、由古至今的變革;其次,他們批評晉宋詩過於典正、酷不入情的弊病,強調文學吟詠情性的特點,在創作上更側重於表現日常生活中的溫情。”這種傾向促使文學向著一種追求新變的方向加速演變,詩歌新的形式、新的體制、新的內容也日益豐富。

整個永明時期,詩歌追求是傾向於新變的,他們在聲律上、語言上、感情上,包括題材內容上都向著不同於前代的詩風發展,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南朝民歌自東晉起,漸至風行,到南齊達到高潮

同時,南齊統治階級注意招攬文士,文學風氣最盛,文人團體活動也最為活躍。以竟陵王蕭子良為核心,以沈約、謝朓、王融、任昉、範雲、蕭衍、蕭琛、陸倕為中堅的文人集團,秉承前代的遺風而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透過一系列的文化活動,比如聚會賦詩、探討文義,這就有力地促進了文學的發展,特別是四聲和永明體的誕生。

竟陵文學集團相聚在西邸,以竟陵王蕭子良為中心的“竟陵八友”們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文學活動,包括詩歌和辭賦的創作,在詩歌與辭賦創作活動中,文人們互贈詩歌,如謝朓作《在郡臥病呈沈尚書詩》《新亭渚別範零陵雲詩》等,蕭衍作《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答蕭琛詩》等,沈約作《酬謝宣城詩》《餞謝文學離夜詩》等,這些詩歌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從謝朓、沈約、王融現存的詩歌來看,集會唱和的詩歌佔多數。

南朝民歌自東晉起,漸至風行,到南齊達到高潮

竟陵八友研究聲律並運用於詩歌創作之中。《南齊書·陸厥傳》:“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朓、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轂。汝南周顒善識聲韻。約等皆為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永明體是我國古典格律詩的發端,它的產生正是“竟陵八友”等文士研習聲律的結果。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載:“沈約文辭精拔,盛解唐律,遂撰《四聲譜》……時王融、劉繪、範雲之徒,慕而扇之,由是遠近文學傳相祖述,而聲律之道大行。”從以上記載中可以看出,“竟陵八友”中沈約、謝朓、王融等人都是積極的參與者,四聲正是在他們的深入研討和大力倡導下產生並風行起來的。

除了在理論上進行探索之外,他們還在自己的創作中努力實踐。《南史·庾肩吾傳》雲:“齊永明中,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清末王闓運《八代詩選》二十卷中,有三卷《齊以後新體詩》。其中南齊共三十八首,王融有五首,謝朓則佔了大半;梁二百八十三首,沈約佔十四首。

南朝民歌自東晉起,漸至風行,到南齊達到高潮

從現存作品來看,沈約、謝朓、王融無疑是最有成就的作家,就詩歌創作而言,沈約、謝朓、王融等人在詩歌的句式、韻律、對偶以及意境、風格等方面創新求變,綿密細巧的永明詩體,為唐代近體詩的興盛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