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養天鵝,不養豬”的背後,農民該如何教育孩子?

文:惜風

近日網上有一段影片火了,某幼兒園長歧視城中村人家的孩子,直稱:“我學的是養天鵝的技術,我不會養豬。”這一事件曝光後,受到廣大朋友的關注,我們農民朋友看了後,既憤怒,但又搖頭嘆息。

“只養天鵝,不養豬”的背後,農民該如何教育孩子?

社會的歧視並不少見,很難去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端正自己態度,做好自己就行。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去到城市求學或者工作,多少都會受到一些異樣的眼光。而我們只能用我們的人格魅力、行為魅力去征服他們,讓那些人刮目相看。作為家長,為了孩子以後在城市生活,不被這樣的世俗眼光所困擾,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那我們該如何做呢?

“只養天鵝,不養豬”的背後,農民該如何教育孩子?

一、規範自己的言行

該幼兒園長在影片中提到,很多農村的孩子髒話、痞話不離嘴,影響其他孩子的說話習慣。因此,也有部分支援該園長的人,覺得好有道理的樣子。不可否認,農村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比城市居民低,說話粗魯一點,但他們大多是淳樸、憨厚的人。只是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如果沒有規範好自己的言行,那麼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習慣。

“只養天鵝,不養豬”的背後,農民該如何教育孩子?

城市的小孩,從小說的都是普通話,去哪裡溝通都是沒有障礙的,但是農村的孩子,經常說地方方言,只有在課堂上才會說下普通話。在農村,一個人說普通話,別人會笑話你:“又不是外地人,說什麼普通話。”久而久之,孩子生活中都是地方方言,到城市生活,也是不標準的塑膠普通話,而小編就是一個普通話不標準的農民。農村很多留守兒童,嘴巴也常叼著旱菸,滿嘴牛皮、跑火車,監護的爺爺奶奶也只是笑笑。殊不知,孩子長大後,要改掉這些壞習慣,會有多麼的困難。所以,我們成年人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正能量滿滿,言行舉止都要規範,給孩子做個好榜樣,讓他們健康成長。

“只養天鵝,不養豬”的背後,農民該如何教育孩子?

二、擴充套件孩子的見識

除了培養孩子一些生活習慣外,我們還要擴大孩子的眼界,增加他們的一些見識與閱歷。現在是個網際網路的時代,很多東西透過電腦、電視就能學到,但還有一些東西是需要親身體驗、經歷過才會真正學會的。現在農村的生活、經濟水平都有所提高,也有一定的經濟能力。

“只養天鵝,不養豬”的背後,農民該如何教育孩子?

有機會的話,可以帶著孩子出去旅遊,去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鄉村,跟不同的人交談,體驗不一樣的生活。還可以參加一些暑期培訓班,或者夏令營之類的活動,鍛鍊孩子的交際能力、動手能力等。不是說農村孩子動手能力差,而是需要去接觸一些新的東西,面對新事物,至少要把膽量、氣質培養出來。不是看到新的東西,就不敢去觸碰,而是要透過自己的思考,敢於去嘗試,敢於去動手。據我所知,大部分農村孩子,到了城市,都會有點畏手畏腳,生怕弄壞了什麼東西似的。而作為家長,從小多培養孩子,擴寬孩子的眼界,增加孩子的閱歷,長大後自然不會比城市孩子差。

“只養天鵝,不養豬”的背後,農民該如何教育孩子?

三、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習慣、見識很重要,但價值觀、是非觀就更加重要。現在農村的父母基本在外地打工,孩子都是有爺爺奶奶撫養,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缺陷。雖然父母在外地打工賺了錢,卻忽視了孩子的教育,使孩子的價值觀、是非觀從小就沒有培養好,長大再想彌補就晚了。部分農村孩子從小就輟學,外出打工,基本的法律意識淡薄,常常犯錯卻還不自知,成為了一個別人眼中的壞孩子,從而使城裡人對農村人存在一些偏見。

“只養天鵝,不養豬”的背後,農民該如何教育孩子?

農村孩子並不是歧視的物件,而是我們急需關注的一個群體,尤其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習慣,見識,價值觀都是可以從小培養的,我們不光要給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要引導他們健康的成長。好的家庭教育,將會使他們更加優秀,再用他們的優秀,去打臉那些瞧不起他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