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認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荀子《君道》中多次提到百姓“易俗”,認為“百姓易俗,小人變心,奸怪之屬莫不反態,夫是之謂政教之極。百姓移風易俗,小人轉變思想,奸邪怪僻之人變得誠實謹慎,就是教化的最高境界。移風易俗與教化關係密切。俗,移風易俗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不可忽略音樂的作用。

荀子認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在荀子看來,政府不僅應鼓勵、引導好的社會風習,使之發揚光大,而且對於一些不好的社會風俗,要加以勸導,君子“耳不聽淫聲,口不視女色,口不出惡言’,太師的職責是“禁淫聲,以時順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亂雅,《樂論》)對夷俗邪音,要禁卜、疏導,惡俗不僅使人變壞,而且也使國家處境陷於危險。他在《樂論》中談到,一個國家如果風俗不好,社會就不能安定“亂世之徵:其服組,其容婦、其俗淫、其志利,其行雜,其聲樂險。”

荀子認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導致“貧則為盜,富則為賊《樂論》“音樂是社會人倫的綜合體現,因此,藉由音樂,可以觀政、觀德、正俗。荀子認為音樂“可以善民心”,可以“移風易俗”,不僅指出了音樂與民俗的關係,也是對音樂社會作用的肯定。五民俗與相術四民俗與文藝儒家有以樂觀政之傳統,季札觀樂就是典型的例子。

荀子認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荀子在秦國考察民俗,歌吟不淫蕩,聲樂不流汙是風俗淳關的表現之一。儒家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孔子注重音樂的作用,在《論語·衛靈公》中反對淫蕩的鄭聲,認為《關雌》“樂而不淫”。荀子贊成孔子的詩樂教化思想。荀子《樂論》說:“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

荀子認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禮記·樂記》曰:“樂也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治理社會,形成純正的社會風俗,沒有禮法不行。但是,在荀子看來,禮法決不能代替音樂,音樂寓教於樂影響社會風氣,他說“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治生焉。

荀子認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正派的音樂感動人形成和順的社會風氣,和順的社會風氣使社會安定“耳口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莫善於樂。《樂論》)音樂能使人耳聰口明,心平氣和,移風易俗,社會安。對人情性的疏導,對安定的社會風氣的形成作用是重大的。音樂寓教於樂,移風易古代民俗受上古風俗的影響,相信骨相之說,在社會上盛行神秘的命相術。

荀子認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這種習俗在《周易》《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古籍中都有記錄,民間百姓也深信此術。對這種荒誕的天命論迷信,荀子提出了質疑和批評。荀子在《非相》中完全否定了相人之術。相人之術是“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稱之。”看了人的容貌、而色就知道這個人的吉凶、禍字盈“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舉。春秋時鄭國姑布子卿曾經給孔子和趙襄子看相。

荀子認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

戰國時魏國人唐舉也善此術,普通人都相信這種民俗,但“學者不道也。在否定相人之術的基礎上,荀子認為: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術正而心順之,則形相雖惡而心術善,無害為君子也;形相雖善而心術惡,無害為小人也。君子之謂吉,小人之謂兇。故長短、小大、善惡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無有也,學者不道也”觀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研究他處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處世的方法重要。形體相貌雖然醜陋而思想與處世的方法好,不會妨礙他成為君子;形體相貌雖然好看而思想與處世的方法醜惡,不能妨礙他成為小人。君子吉祥,小人兇險。所以人的身高、容顏等形體相貌上的特徵,並不是吉凶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