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委託人》:真實事件改編,媽媽的愛,不能缺位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韓國電影,《素媛》《熔爐》等都贏得了極大的討論度,直面社會事件、展現問題細節,也將輿論關注轉化為社會進步的助推器,勇氣可嘉。《小委託人》也是這樣的一部影片,圍繞兒童家庭暴力題材,在豆瓣經過2。4萬人評價後得到了8分的高分,同時獲得豆瓣年度評分最高的韓國電影提名。

《小委託人》:真實事件改編,媽媽的愛,不能缺位

你還記得媽媽的樣子嗎

10歲的金多彬(姐姐)和7歲的金敏俊(弟弟)迎來了新媽媽,幸福似乎觸手可及。

自有記憶起,親生母親的記憶便十分稀薄,但是父親並不是他們的依靠,可惜後媽姜智淑更不是,貧困的家庭裡孩子只是向親戚朋友尋求接濟的搖錢樹。

沒幾天智淑就不再掩飾種種的不耐煩,打罵成了家常便飯,更嚴厲的斥責、更大力的毒打讓家成為了噩夢之地。

可怕的是,法學專業畢業、情緒障礙的智淑是個惡魔,她在暴力中宣洩對生活的不滿、對孩子的厭惡。

媽媽這個詞,開始令人戰慄。

《小委託人》:真實事件改編,媽媽的愛,不能缺位

這個案子不好打

每個知道家庭暴力存在的人都噤聲了,除了新來不懂規矩的李東輝,他作為律師在兒童保護中心收到了姐姐的求救。

姐弟倆在兒童保護中心找到了樂趣,李東輝像大哥哥一樣帶著他們吃漢堡、逛動物園、送大猩猩玩偶。

不久李東輝在首爾找到了工作,而此時,弟弟竟然被毒打致死。

處理完弟弟的事情,智淑帶著姐姐去買新衣吃大餐,臉上堆滿笑容,並不是她悔過了,而是因為姐姐是她的替罪羊。姐姐遠未成年,可以躲過一定的刑事責任,同時未成年人只能和監護人一起生活,只能聽從安排。

李東輝充滿悔意,拒絕了首爾的優厚待遇回家,卻發現案子過於棘手:缺乏證據、沒有證人,唯一的突破點姐姐也被控制住了。

《小委託人》:真實事件改編,媽媽的愛,不能缺位

不想說的話我們可以下次再說

姐姐最終還是在法庭上坐到了父母的對面,顫抖著說出了真相。

讓案件撥雲見霧的,還有那隻大猩猩玩偶。始終被弟弟帶在身邊的玩偶,其實內建了攝像機,智淑所有的罪行都被記錄得一清二楚。智淑面對鐵證如山,只能認罪,被判刑16年,父親被判刑5年。

姐姐最終過上了正常小女孩的生活,仍舊帶著對媽媽的思念。

《小委託人》:真實事件改編,媽媽的愛,不能缺位

降生在施暴者的家裡,孩子只能選擇隱忍

每一個舉報兒童暴力的案件背後,至少隱藏著十個沒有舉報的暴力事件,沉默的仍舊是大多數。同時,父母居然組成了施暴者的大部分,兒童虐待施暴者每

5人中就有4人是父母。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面對暴力,受制於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他們只能選擇委曲求全。

而陰影中的惡臭總要有人去清理,小孩是無辜的,他們值得更光明的人生,這也是《素媛》《小委託人》這類作品出現真正的目的。

我們期待類似《藥神》的影片上映,關注我國的兒童暴力事件,推動國家立法,真正為弱勢群體發聲。

《小委託人》:真實事件改編,媽媽的愛,不能缺位

《小委託人》:真實事件改編,媽媽的愛,不能缺位

殘缺的靈魂,註定無法承擔該有的責任

姐弟倆的父母並不知道什麼叫做愛與責任,夫妻的結合只是為了錢,婚姻只是一紙協議。

夫妻在家裡的數次對話、生父在水上樂園裡與李東輝的對話、智淑在法庭上的吼叫,都顯示出對於生命的漠視,他們不懂也給不了孩子正常人的生活。

養活孩子他們已經覺得仁至義盡,打孩子只是管教的一種方式,孩子生死也只是他們的一種選擇。

歸根結底,是父母本身,沒有從上一個家庭裡獲得過該有的溫暖,他們沒有自我療傷也無意創造一個溫暖的家,反而把孩子當成了生活的發洩出口,最後自己也無法善終。

《小委託人》:真實事件改編,媽媽的愛,不能缺位

《小委託人》:真實事件改編,媽媽的愛,不能缺位

麻木的社會,需要被喚醒

影片在關注家庭之餘,姐弟身邊的老師、同學、鄰居,李東輝身邊的家人、領導、朋友、醫生等,都給足了鏡頭,但他們都沒有成為證人。冷漠麻木的社會,大多數人選擇了沉默,因為他們做不了什麼也不想做什麼,

“那是別人家的事兒”。

李東輝也猶豫過,他作為喚醒者,叫醒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有正義感的人們站在了一條戰線上,還有更多的人需要被他喚醒,比如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