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的角度解析《道德經·第一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周易·繫辭 》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初始虛無的狀況,而“有”則是萬物產生的本源,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和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而是玄妙又玄妙,是宇宙天地萬物之玄妙的開端。

道德經為古文言文,文言文往往字數精短,雖說微言大義,但每個人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自春秋以來對於道德經的解釋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章中引用的譯文,雖說是四平八穩的解釋,但流俗於表面文字本身,沒能夠深入透徹的解釋這一章玄妙精深的內涵。

道德經玄奧精深入,本文章只代表個人觀點,如有虛妄之處,敬請諒解,姑且看之。任何一篇經典,第一章都是重中之重,個人認為第一章開篇明義的闡述了道家哲學理論的根本問題,闡述了道和名,無和有的概念,探討了什麼是存在,我們的意識如何認識到存在,是涉及到主觀意識和客觀存在的樸素道家哲學觀點。

哲學中的根本的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就是什麼是存在,我們的思維如何認識存在。首先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實在,包括物質的存在和意識的存在,包括實體、屬性、關係的存在。其次人的意識本身也是一種存在,人的思維、以及網際網路中的虛擬世界也是一種存在。而道德經第一章就探討了這一哲學根本問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可以闡述說明的,但這裡說的不是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一般的“名”。

道這裡指的是客觀存在的規律,生活中人們認識的物質規律也可以稱之為“道”,但這裡說的道不是這種一般的道,而是背後更本質的規律和總結,是大道。

比如木頭燃燒這是生活中簡單的現象,人們首先總結出“木生火”這一小道,然後科學家們總結出“燃燒“這一更高階的道,——要發生燃燒,燃燒三要素可燃物、助燃物、著火源缺一不可,而這背後還有更大的道,那就是“熵增”,燃燒就是物質從有序變成無序,釋放能量的熵增過程。

“名”這裡指的是萬物名稱,但這裡說的不是一般的名稱,而是命名之“名”,給存在命名就是對存在認知的初始,是混沌意識中的第一縷光,是意識初發,也是文明的萌芽。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沒有名稱,是天地混沌虛無的本來面目,擁有名稱,這是意識到萬物存在的初始,這裡講解的就是意識和存在的關係,天地是客觀存在的,無名就是天地間萬物最開始的狀態,而人擁有了意識之後,意識對物的命名,才是認識客觀存在的初始本源,所以說有名萬物之母。

比如在嬰兒的初始意識之中,並沒有媽媽、爸爸、玩具、母乳等這些概念的存在,無名確實是天地之始,後期在養育過程中懵懂認識到了媽媽、爸爸、玩具、母乳等存在,學會第一次叫爸爸或者媽媽,就意味著,嬰兒的意識開始誕生,這就是他認識萬物的開始。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因此要在未知“無”的狀態中,去化未知為已知,觀察道的玄妙,要從已知“有”的狀態中,即根據現有的認知去探索道的規律,去預測未知的存在,比如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根據總結的化學元素列表,成功的預測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的特性(鎵、鍺等)。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無名和有名這兩者,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實際上指的都是客觀存在,一個是意識之外的未知存在,一個是有了初步認識的已知存在,它們都是玄妙的存在,意識探索玄妙之上的玄妙,規律之上的規律,本質背後更深刻的本質,這才是意識認識眾多玄妙的開始之門。

從哲學的角度解析《道德經·第一章》

浩渺星空和渺小的仰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