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30餘年沒教出一個人才,畢府為何還要將他長期養在家中?

一個好的老師,會影響學生的一生。現在的孩子上學,家長都希望有個能力強的老師教孩子。然而歷史上的蒲松齡,雖然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在畢府教書三十多年,卻沒能教出一個人才,那麼畢家為什麼將一個教學質量不好的老師長期養在家中呢?而且待為上賓?

蒲松齡30餘年沒教出一個人才,畢府為何還要將他長期養在家中?

小編曾多次參觀過蒲松齡任教過的畢府,也就是現在的蒲松齡書館,也和畢姓後人探討過這個問題,捋出了一個思路。蒲松齡是康熙初年到畢府設館教書的,他在畢家三十多年的時間,總共教過八個學生,而且這八個學生和蒲松齡一樣,沒有一個透過鄉試這一關,最好的一個叫畢有徵的,拔貢入監,以候選州同知虛銜終其一生。

蒲松齡30餘年沒教出一個人才,畢府為何還要將他長期養在家中?

若以考試錄取率來衡量,蒲松齡不是個好老師,那麼畢家花銀子顧私塾先生,不就是希望子孫金榜題名嗎?為什麼還將不會教書的蒲松齡養在家中,不攆他出門呢?

蒲松齡30餘年沒教出一個人才,畢府為何還要將他長期養在家中?

也許事情不是現在人想象的那麼簡單。明末清初,畢家出過一門二尚書,至少在山東已是名門望族。而康熙初年的蒲松齡,他的傳世之作《聊齋志異》部分篇章已經完成,並在民間傳抄,也算是遠近聞名,富戶人家爭相聘他為家教。這時畢家的掌門人畢際有,已是做州官退休賦閒在家,畢際有也是個文人,他和蒲松齡是認識的,而且關係不錯,畢家聘用蒲松齡也是鑑於他的名聲很大。

蒲松齡30餘年沒教出一個人才,畢府為何還要將他長期養在家中?

至於沒教出成才的學生,畢家這個名門望族大戶人家不會不認識到這個問題,但是他們不認為是蒲松齡沒本事,而是自己孩子沒出息,家裡太有錢,一幫紈絝子弟就沒了上進心,就和現在富二代差不多,覺得沒必要奮鬥。

蒲松齡30餘年沒教出一個人才,畢府為何還要將他長期養在家中?

從蒲松齡來講,應該是個雙重性格的人,一方面他才華出眾,妙筆文章,另一方面卻屢試不第,參加科舉考試十多次都沒結果,憎恨科舉制度,叛逆心理,他能教出科舉考試合格的人才嗎?

蒲松齡30餘年沒教出一個人才,畢府為何還要將他長期養在家中?

而反過來講,畢家反倒認為,把蒲松齡這樣的曠世奇才留在家中,成就他的鴻篇鉅著《聊齋志異》,也算是畢家的一份榮光。至於自己的子孫,他們認為“能否瞻宮折桂,殆亦命也。”

蒲松齡30餘年沒教出一個人才,畢府為何還要將他長期養在家中?

探討歷史是可以的,但是歷史不能改寫。名門望族的畢家人,為什麼把一個不會教書的蒲松齡一直養在家裡三十多年,自然有他們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