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基本的共性特徵

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這樣一句話:“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套用在企業身上,則是“失敗的企業都是相似的,成功的企業各有各的不同”。對於企業,失敗是可以重蹈覆轍的,成功則是難以複製的。

雖然成功的企業,特徵與因素各不相同;但是有一個基本特徵是共性的,那就是捨得分配。捨得與“得舍”的背後是一種商業邏輯,那就是投資邏輯與買賣邏輯。

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基本的共性特徵

捨得的投資邏輯。

所謂捨得,先“舍”後“得”;即是先付出,後回報,這是一種投資邏輯。既然是投資,就有風險;風險越大,收益越大;當然,更有可能血本無歸。投資是一種從心理到生理到社會到專業的綜合性能力的體現;投資更是一種強大的心態體現:“有沒有接受投資失敗的勇氣?”

既然是投資,自然有成有敗。把企業當作事業來做的人,註定是投資行為;投資就要承擔風險,就要允許失敗和接受失敗的勇氣。從投資的角度,成功的機率達到20%,就是成功;也就是,要允許80%的失敗。這一點,是成功的企業家深諳的道理。華為,每年在產品研發、人員投入等方面大量投資,都是成功的嗎?包括阿里等企業,每年都在大量的投入,都是成功的嗎?未必,這些企業之所以成功;就在於他們的投資是有成功的,就在於他們“捨得”。華為以百萬薪資引進一個天才少年,一定會帶來價值創造嗎?同樣未必;但是,哪怕有一個成功,其創造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

懂得“捨得”投資邏輯的企業不在少數;只不過投資失敗的,消失無影無蹤,沒有痕跡;投資成功的,可能是我們所熟知的頭部企業。

企業的“捨得”,第一體現在於對員工“捨得”。企業投資,越來越強調在於人才投資。員工,從最初的人力成本到後來的人力資源,到現在的人力資本;說明,人是企業成功的第一要素。對於人,是不是以投資的邏輯進行運作,敢不敢不求回報的付出;是考量一個企業長久發展的關鍵因素。

“得舍”的買賣邏輯。

所謂“得舍”,得與舍同步;看得到“得”,才有“舍”,這是一種買賣行為。既然是買賣,就不能吃虧;有收益,則買。貌似這種買賣邏輯最保險,事實也確實如此。買賣是一種簡單的技能要求,只要遵循“見兔子撒鷹”的邏輯就行。買賣也是風險最低的一種行為,有利成交,無利則不成交。

既然是買賣,賣方首先考慮的是當期效益。把企業當作“買賣”來做的人,註定是商人行為;有錢就賺,當下最重要。對於商人,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是最實在的;未來不可期,機會最重要。這種邏輯的企業,鮮見也難以容忍長期行為的存在。對於人才,自然也最好是現貨交易。先回報、再付出,是常見的行為。所以這種企業不可能走得久遠,存活時間的長久在與買賣機會的把握。

是“先舍後得”,還是“先得後舍”;無可厚非,沒有對與錯之分。不同在於,“先舍後得”的企業,要麼早死,要麼久活;“先得後舍”,也許不會早死,但絕不會久活。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眾生所向,利他才會利己。利他,成就自己,成為企業家;利己,成就他人,成為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