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峰村,四周群山環抱,被稱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

桂峰村,四周群山環抱,被稱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

桂峰村,位於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四周群山環抱,被稱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2003年入選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2007年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

桂峰村為明清尤溪至福州官道上的中轉站,商業、服務業發達。境內現儲存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桂峰蔡氏民居,及蔡氏宗祠、石獅厝、樓坪廳大厝、後門山大盾、後門嶺民居後門田大厝等文物古蹟,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尤溪桂峰黃酒釀造技藝等特色工藝。

桂峰村,四周群山環抱,被稱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

到桂峰時,雨停了。車子沿著山間水泥路盤旋而上時,山腳下京福高速時不時閃入視野,提醒著我一個古老村莊與現代文明實際上已融為一體。然而,當在若隱若現的薄薄的水霧中走進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時文化的凋零讓我感到微微的心驚。村中的老房子都毫無例外地呈現出看上去無可挽回的破敗之相,那些居住在老房子裡的村民或許對於外來人的探訪已習慣了,從他們漠然的眼神裡並沒有看到種文化傳承人的驕傲。只有修繕一新的蔡氏宗祠讓人依稀可以看到作為一個文化古村所擁有的深厚的文化積澱。

桂峰村,四周群山環抱,被稱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

然而,就是這些頹敗的現存不多的老房子還是為素有“山中理窟”“雲霞仙境”之稱的桂峰打上了精美的註腳。據說桂峰村的始祖是北宋名臣蔡襄的第九世孫蔡長,當年他為避戰亂帶著族人從莆田遷徙到此安居,桂峰村就是他費盡苦心尋得的“燕窩”型風水寶地。族人從宋淳祐七年(1247)搬此定居,迄今已歷八百餘年現今整修一新的蔡氏祖廟即為族人修建的第一幢房子。或許正因了桂峰獨特的“燕窩”形地理,村中的建築都依山勢而建。登高而視,黑瓦屋蓋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猶如一首跌宕起伏、張弛有度的精美詩篇,展眼望去,令人頓生蕩氣迴腸之感。

桂峰村,四周群山環抱,被稱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

走在桂峰現存的老房子裡,那雕工精細的民間吉祥圖案處處皆是,不說那雕花的窗、扇和門,在一座不顯眼的老房子裡,三合土夯就的歷經幾百年依然結實的地面上我居然看到了繪著的圖案。年代久遠,圖案的內容已無法分辨,但依然讓我看到建築師的高超技藝和房子主人獨到的文化品味。是的,桂峰老房子與別處老房子與眾不同之處就是處處流露出來的文化古韻,體現出了亦商、亦農、亦官、亦文的文化價值取向。這從每一座老房子都專設一個書齋,就可見一斑,這對當時身處深山之地的小山村來說是非常難得的。“繩其祖武唯耕讀,貽厥孫謀在儉勤。”在一座老房子裡,我看到的這副對聯或許就表明了桂峰這個小山村歷史上為什麼人才輩出的原因:耕讀與儉勤這樣的農耕思想,字面淺顯而含義深刻。

桂峰村,四周群山環抱,被稱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

這裡就想到理學大家朱熹所言的“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的四本之說。地處山僻之地的桂峰古人也受到了理學大家的影響了嗎?而這樣的先進的耕讀勤儉持家的思想除了與桂峰蔡氏始祖開基時確立的族規有關係外,與山僻而地處要道的桂峰顯赫一時的地理位置應當也有一定的關係。實際上翻閱《尤溪縣誌》可知,在明朝時桂峰素有“小福州”之稱,原因就在於桂峰地處於尤溪至福州管道上,因此成為過路商賈、達官貴人往返省城的必經之地和食宿中轉站。史載,明朝時的桂峰村就有“四尋客棧五步樓,比屋絃聲樂悠悠;夢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頭”的繁華景象。

桂峰村,四周群山環抱,被稱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

歷史的桂峰已隱進了時間之門裡,現實的時空中我已無法聽到門裡遠古的聲音和那些或許風花雪月,或許悲歡離合的故事,站在地處桂峰村最高處的一座老房子的二層堂上俯瞰,“燕窩”裡棲的老房子和新房交錯,電線杆牽出縱橫交錯的堅硬鐵線。這時,我卻看到從歷史的暮靄裡洇溼出來的一幅人文山水畫,一位行色匆匆的客商走進了挑著幌子的客棧,而房頂煙囪飄出的一縷縷青煙,真能洗去旅人的辛勞麼?歷史不會給出答案,那些被無數旅人磨得光滑可鑑的古樸的石頭鋪就的村道倒可能記載旅人幾聲歡笑或嘆息。

桂峰村,四周群山環抱,被稱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

而走在桂峰村古樸的石子路上,如果時光交錯,古人的足跡就定會與你迎頭相遇。與老房子的破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石頭鋪就的村道歷經風雨滄桑依然如故的張揚和鮮活!曾無數次穿梭於各種各樣的村莊中拾撿文化的遺存,卻沒見過像桂峰保持如此完好的全用石頭鋪就的古村道,它讓進入村莊準備走泥濘山村路的人在意外之餘欣喜不已。

桂峰村,四周群山環抱,被稱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

沿著穿村中小溪而過的石頭村道,一塊塊路石就如為桂峰古村這篇美文畫龍點睛的標點,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原始和古樸就如同石頭的本性一樣,只是這些原本普通的石頭成為村道後忽然變得個性張揚了。當然,縱橫交錯聯結整個村莊的村道也真的有理由囂張,用現代時鮮的話來說就是酷!酷的詩意濃濃,酷的意味深長。當我小心地走在桂峰古村道上,沿著個個被雨打溼得顯得特別新鮮的臺階向上,忽感到有明朝的旅人與我擦肩而過。我下意識地微側了側身,同時就感到貌似冰冷的石階其實懷揣著一股子熱乎乎的期盼,它好像在熱切地等待著什麼。

桂峰村,四周群山環抱,被稱為“山中理窟”“雲霞仙境”

它是在替一個幽怨的獨鎖深閨的女子等待從這條官道到省城趕考的書生嗎?承載了那麼多車水馬龍的桂峰官道當然不知道故事是皆大歡喜或痛斷肝腸的結局,只是它從遠古的時空等到現在已心如止水了,不像它身邊的小溪沒日沒夜只會嘮嘮叨叨地表述自己,它感覺自己真的要變成一塊沒有任何知覺的石頭了。那麼,它還會等下去嗎?它作為已被打上文化名村標籤的古老村莊脈動的血脈,真希望聽到眾多理解它的人的腳步落在它身上所敲擊出的美妙的天籟啊。有這樣一個傳說可以印證桂峰人的想象力。在桂峰村口有座古橋,名石印橋,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系桂峰蔡氏始祖蔡長之五世孫蔡基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