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收集推進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勢低平,河流流量大,地處季風區,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容易造成水位急升。每到夏天,就會進入“看海模式”。大量的雨水,不僅會混入城市汙水中,對環境造成汙染,還可能造成路段嚴重積水、交通阻塞等不良後果。

但是與此同時,雨水又是一種“天賜之寶”,透過海綿城市技術的合理再利用,它可以發揮綠化澆灌、道路沖洗、花園灌溉、補充湖水等功能,為“城市與自然結合”的發展做出生動的詮釋。

與湖湯遜湖相連的一片水域旁邊—公園內有2個溼塘水體(南湖和北湖)設計為溼塘。水域面積為4。84萬㎡,總調蓄容量為24000立方米,可以消納園區大部分雨水。在該園區中,南湖作為湯遜湖的前置塘,截留園區雨水汙染物,較大限度地減少進入湯遜湖的汙染。北湖作為雨水調蓄回用池,對

收集的雨水

進行淨化後回用。

雨水收集推進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建立“水下森林”,為實現湖水回用目標,採用自清潔系統建設技術,透過構建水生生態系統,利用生態系統的自修復能力,淨化水質,提升水體的水環境容量,使湖水水質長效地保持潔淨。

自潔生態系利用水生植物、水生動物和微生物對土壤和水體中的汙染物進行吸收、降解、轉化。在沉水植物中形成“水下森林”,在岸段形成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增強景觀效果,並在與水流緩慢的湖體邊緣處設定水下推流曝氣裝置和太陽能復氧裝置,防止水體富營養化;投放適當的底棲動物(蛤、蚌、蟹等)和魚(花鰱、錦鯉等),構建一個完整的食物鏈;微生物淨化作用體現在複合微生物菌群淨化和人工溼地淨化相輔相成的生態水處理系統,使微生物的活性得到充分發揮。

由微生物、水生動植物組成的水生生態系統網路形成以後,由於水生態系統系人為設計,在建設初期較為脆弱,出現強勢生物種群將吞噬脆弱生物種群,水生生態失衡;暴雨沖刷雨水混濁,水下生物及植物存活率低等問題。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穩定景觀水體的水生生態系統。採取系列措施,為湖水的回用提供了穩定的條件。

本工程設定雨水桶用於雨水回用。雨水桶透過雨落管收集雨水,用於沖刷地面和綠化。雨水桶在實現雨水再利用的同時,由於造型美觀而受到園區員工的喜愛,在建築小區和園區工程中被廣泛使用。

九峰明渠是東湖開發區一條重要的排水通道,整治前,沿線生產、生活汙水隨雨水直排入渠,致使渠內水體發黑發臭,不僅影響東湖開發區重要的排水通道,而且對東湖的水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本工程起於珞喻東路,止於東湖高新區邊界,全長約1。35㎞。該專案採取了設計、採購、施工(EPC)模式,主要工程內容包括:截汙納管、內源治理、臨時汙水處理站(處理規模2萬m/d)、生態修復、河道拓寬、駁岸治理、景觀提升、活水迴圈、渠道通行等。

東部湖水環境指標為Ⅲ類,而近年來東湖現狀水質大部分為Ⅳ類,均不達標。九峰明渠整體比降較小,基本呈緩流狀態,水動力不足,水體自淨能力差;下游段河道水葫蘆氾濫成災,覆蓋度高且呈沼澤化。根據九峰明渠的基本形態和水流狀況,採用溢流壩來維持河道生態水位。1個活水迴圈水池是在九峰明渠(珞喻東路~行政區邊界)末端區界處設定的,經潛泵和壓力管道輸送至明渠上游的一段,從而實現活水迴圈和渠道水動力最佳化。

實施活水迴圈工程後,有效地提高了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改變了水體缺氧的現狀。提高水體含氧量後,能促進好氧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使水體自淨過程處於有氧狀態,能有效緩解水體的黑臭狀況,減少九峰明渠輸入東湖的汙染物量,促進東湖水質的提升。

抓住新舊動能轉換的機遇,我國將憑藉雄厚的技術力量,探索出一條自主創新的

海綿城市

發展道路。今後,我們將繼續推進可持續發展,以新的力量推動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雨水收集推進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