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秩序——賀君山

宏觀秩序——賀君山

我們所說的微觀秩序是一個具體變化發生過程中的特定方向性演變,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需要理解,什麼是宏觀秩序?其實宏觀秩序就是在一個有無數微觀變化的環境裡,人們對這些異質的微觀變化在整體上所形成的一種相關性理解,這種相關性理解就構成人類對一個系統的宏觀秩序的把握……

首先我們需要談異質性的微觀變化——這種異質性的微觀變化,指的是非同類的變化——什麼是非同類變化呢?比方說,樹木的生長是一類變化,但水的流淌是一類變化——我們認為這不是同一類的變化。當然,同類與不同類的變化——本質上是根據人類認知的主觀要求而界定的。人類其實是可以對同類變化進行進一步探索的過程中,變為異質變化的,也可以將異質變化,在對環境的更宏大的抽象中,變為同類變化——如我們在理解自然的秩序中,就需要將自然的存在物分為物質、生命和人,還需要將生命分為植物和動物,進一步還需要給動物進行分類,如食草動物、食肉動物……諸如此類。但是,如果我們需要在一種更宏大的視角上去把握秩序存在,如想建立起對宇宙秩序的理解,我們可能就忽略這種物質與動物、植物和人的分野,而直接將這所有的物都歸類在“萬物”這一個總體指稱的觀念裡,而不再將他們中的異質性獨立出來。也進一步將各種異質的變化——物質的演變、生命的成長、人類的活動都歸入萬物演變的類別裡,從而將其無數的異質性予以忽略……

所以人類的秩序本質是化解異質性的——這是因為這個世界上的異性質構成了一種異常繁複的存在——人類無法化解所有的異質性,必然需要將異質性界定在一個個給定的範疇內,然後再在一個體給定的範疇內透過觀念來容納,再以觀念的相互演變來容納觀念之間的異質性,然後在微觀演變的基礎上,透過一種宏觀秩序的把握,來容納微觀變化的那種異質性,這就構成了對事物、區域性和整體的相融性的理解——這種相融性的理解,就構成了人類認知層面所建立的宏觀秩序……

我們現在來談人類對這個世界秩序理解的層次問題。這種層次問題,是人類從一個整體上去理解這個世界——這其實是並不夠的,人類需要將這個世界化為一個個分立的事物,然後人類就會發現,這一個個分立的事物,其實都是存在於一個整體的環境之中的,這一個個的事物與整體的環境並不分離,而是有機地成為一個整體。這種有機地成為一個整體,人們會發現,一些事物是縝密地聯絡在一起的,如一塊石頭,但有些事物與另一些事物,似乎是不相連的,如雲彩、石頭與樹,它們並不相連。但另一些事物之間,卻似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如樹木和土之間的聯絡……這種事物的單獨性、相連性、相互作用性……就都構成人類對這個世界的直觀的經驗理解。但這種直觀的經驗理解——其實需要納入一種有序性之中,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才能開始展開——人類其實是拒絕承認這個世界是無序的——這種無序性意味著人類對其變化無法達成某種有序的理解,這既與人類的經驗體驗是不一致的,也與人類追求認知的那種持續不懈的努力相沖突,因此這個世界本身的有序性,可以說是人類內在的、堅定不移的信念——這種信念,可以說超過了人類一切的信念存在——包括信仰信念。信仰信念只是努力將這個世界有序性的力量,歸之於上帝的功勞而已,但並不是拒絕承認這個世界是有序的。沒有人會認為這個世界是無序的——但即使所有人都堅信這個世界的有序,但人類如何將這個世界納入認知層面的有序,其實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哲學認識論問題——即人類的有序性究竟是如何有效建立起來的,這是人類哲學探索的最根本的問題……

首先的有序性是由人類的經驗感覺樸素地建立起來的——這種經驗感覺在於,人類是能夠從他們的感覺經驗的直觀裡,把握他們環境中事物的那種獨立性存在的,即使是他們本身是置身於一個整體的環境中,但在這個整體的環境中。他們依然能夠將事物從這個環境中有效地獨立出來,對其建立單獨的理解。如石頭、樹、木、花、草、豬、馬、牛、羊、人、太陽、月亮、星星、行星、雲彩、風……諸如此類。同時,簡單的獨立性其實還不夠,人們還能夠將事物所存在的諸多的性質也獨立出來,如顏色、形狀、位置、聲音、色、香、味及事物的構成成份……這其實也是最初透過人類的感覺器官而將其有效分離的,這是人類對事物建立認知的第一步——這秩序的第一步,其實就是人類將事物及其性質獨立出來,並且理解事物及其性質本身是不停地變化的——於是,人類將事物及其性質進行獨立的考察,並且透過命名的方法將這種事物、性質描述出來,這是人類理解這個世界秩序的第一步,這種秩序,我將其稱之為人類的意義秩序……

當人類建立起這個世界上事物及其性質的意義秩序之後,人們就會發現,事物及其性質其實都是在不停地改變的——這種改變,在人類對事物本身的描述中,就包含了對其變化的描述。但是是什麼原因導致事物變化的發生——這構成對一個個具體事物的某一個性質特徵改變的理解,也構成人類對事物微觀變化的認知,而這種對事物微觀變化的認知,人們會發現,這種變化的發生與環境中的力量密切相關,即環境的結構與事物的變化方向是呈現特定的對應關係的,尤其是當環境中一種力量結構占主導地位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這種事物及其性質朝特定方向演變的現象就會不停地重複,這就構成了人們對一個事物變化方向的秩序理解——這種秩序理解,是人類對變化發生所形成的因果關係與變化朝向特定方向發生的理解,這就構成了人類對一個具體事物變化的微觀秩序的理解。但是,人們會發現,環境中有無數事物的幾乎所有的特徵的改變,即事物的特徵其實是隨時隨地都會改變的,並且人類也認知到了這無數事物改變與環境力量結構的這種方向性對應,也解讀出大量的微觀秩序的方向……但是,人類對不同事物的演變秩序的理解與力量結構的對應,是一種異質性的——即不同的變化,其力量結構是不同的,這不同的力量結構之間,在人類的認知裡,最初是不相干的,即獅子吃牛、牛吃草、白雲流淌、河水下行、山體崩塌……這些變化本身並非同質的變化,是呈現出人類經驗感覺裡的一種異質性的——而這種不同變化存在的異質性,人類如何有效地建立起一種相融性的理解呢?這就構成人類對這個世界宏觀秩序的理解問題……

其實人類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本質上都是對異質性建立起一種相融性的理解——如人類對這個世界的事物命名,對事物的性質命名,對事物的變化進行描述——人類透過這種異質的觀念表徵來呈現出事物本身的差別性與相同性——但這種差別性與相同性其實是相對的,所有的相同性裡,同時存在差別性,而所有的差別性裡,在更高的相融理解裡,就可能變成相同性——如我們所理解的石頭,在與牛、羊、水、花、草……這樣的事物面前,其實我們是將不同的石頭存在視為一種相同性的,但如果在一種更高的相融性理解上,如我們抽象出物質觀念——就會發現,上述諸事物的差別性就消失了,都變成了物質存在。但如果我們進一步對石頭的差別性建立理解,我們就會發現——石頭又可以根據其細分的特徵,分為不同的類別,如大理石、花綱巖……其實人類是根據他們對這個世界認知的需要而不斷的透過觀念來對事物進行不同的歸類,所有的歸類,都是從自身的需要而對事物本身的異質性進行消解或者拓展的,這構成人類對這個世界事物及其性質與變化特徵進行意義秩序建立的基礎的技術——這構成人類對這個世界秩序融解的地層……

當人類建立起了意義秩序的地層時,他們就需要基於這種意義所建構出來的異質性,來重新建立起一種意義層面上的異質性的相融理解,這種相融的理解,首先是從一個個異質性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的變化中生成的,如雞生蛋,就構成一個微觀變化,而這個微觀變化,就形成了人類對意義秩序上的異質性的一種進一步理解——因為產生了更高層面的因果關係的理解,即一種變化的環境,就會生成一種力量結構演變成一種新的力量結構,從而對變化過程中,事物特徵的那種前後的異質性構成了相融的理解,即一種特徵的消失,與一種新特徵的生成,這是一種異質性,其相融性就是這種時間前後的異質性事物,構成人類認知上的相互作用和因果關係——這就構成了人類對變化的理解。這種對變化的理解——其實是一種特徵消失或者改變了,但另一種新特徵生成了,之所以有這種特徵的消失、改變和產生,是因為一種力量結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就構成了對變化的因果關係的理解——這種理解,就是人類對變化所生成的微觀秩序的理解,或者微觀認知的理解。當然,我們會發現,認知與秩序其實是與人類的主觀選擇的存在具備相關性的,即認知本身可能是基於環境力量的結構差別所形成的方向性的不同,而秩序則構成人類主觀上願意選擇的特定變化方向的發生,但它們在人類對變化理解的本質上,其實是相同的。

但是,微觀秩序所形成的事物變化與相應的環境力量結構的相互作用——這些依然在人類的認知裡是存在異質性的,如牛羊吃草、水的流淌、白雲的徜徉……這些變化的發生,在人類的經驗感覺裡其實是一種異質的原因導致的異質的變化的發生——環境的複雜性,導致了無數的異質的因果關係與相應的變化發生的存在,並且被人類在經驗層面所感覺到,並透過人類的智慧而把握了其相應的因果關係與變化方向,從而產生了人類對這個世界無數的異質的因果關係的認知——但因為人類發現,無論是他們自己也好,環境中的事物也好,都是在一個統一和整體的環境中發展和演變的,那麼這些異質性的演變,有沒有一種內在的一致的力量在引導這些變化的發生,而不是我們所觀察到的這種明顯的、外在的異質性?即我們需要在對這些微觀變化的外在的異質性上,追求對這無數的異質性變化在一個統一的力量結構中建立起一種一致和相融性的理解,這就構成人類對這個變化世界的宏觀秩序理解的追求——這種對這個世界無數的異質性,企求在一個統一的認知框架裡建立一致性理解,其實就構成人類對這個世界的宏觀理解——人類對這個世界的宏觀理解,最初是神學介入的,然後是哲學開始展開其艱難的探索,最後是科學加入進來,其目標其實都是想將人類對這個世界那種分立的理解,追求在一個統一的認知框架裡建立起一種整體的相融性理解,這個目標是持續和堅定的,在人類幾千年的認知探索過程中,他們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對這個世界整體相融性理解的探索努力,並且事實上也建構起了諸多對這個世界統一和一致理解的模型,著名的是西方上帝創世說,還有西方法律上的自然法理解,而中國的天人合一理論,也是嘗試對這個世界建立統一和相融的宏觀秩序理解的,這些對這個世界嘗試建立宏觀秩序的努力與實踐,我們會在未來對人類認知進行更深入的探索時,再進行挖掘和解構……

其實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秩序理解——都只能從觀念層面來不斷地化解這個世界事物的差異性——使其在一種相融性裡得到一致的理解,這種一致的理解,首先是透過觀念來化解事物本身必然存在的異質性——這是基於我們認知的需要而對事物進行獨立性、特徵的命名——這構成意義秩序。然後再在這種意義秩序的基礎上,理解一個個具體事物及其特徵的演變,以及這種特徵演變與環境中事物所構成的力量演變的關係,從而構成微觀層面的事物演變的因果關係,這就生成了微觀秩序——即微觀秩序是對事物特徵改變與力量結構所形成的異質性的理解,但當無數的微觀秩序生成的時候,就產生了這種微觀秩序的異質性的相融性理解的問題,於是人類的宏觀秩序就嘗試在更高的層面來化解微觀變化的異質性,就就構成了人類對存在無數微觀變化的環境的宏觀秩序的理解與把握,而這三重層面的秩序認知的路徑,就自然地構成了人類在認知探索上的最基本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