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別樣的重陽節!

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稱為重陽。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既適應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要求,又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和現代實際需求巧妙的結合,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好處。除了這個別稱外,重九節、踏秋、女兒節、登高節、菊花節等別稱也是在中國各地,因當地民俗的區別而不同,卻各有寓意。

官宣,別樣的重陽節!

舊時巴蜀南溪縣讀書人於重陽節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飲蒸酒,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當地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說:“重陽蒸酒,香甜可口”。每個地方的習俗各有不同,但是民間重陽節的習俗無外乎六件事,即登高望遠、欣賞秋天、賞菊花、飲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由此可見重陽節習俗不僅是一種慶祝,其實還是一種養生方式。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也是有多個版本,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是真是假,可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節日的寓意,給人帶來的信仰、信念吧!

過節的禁忌,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沒有那麼在意了,老一輩對於規矩比年輕一輩更看重,所以關於重陽節的禁忌,在這裡我就簡單說一下。重陽節,千萬不要說節日快樂!登高原是避凶氣。九被認為是陽數,二陽相逢叫重陽。九是數字之中最大的數字,所以這一天也是大凶日。按照中國傳統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維轉換模式,有理由相信,節日喜慶的外表是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兇轉吉,一系列的節日活動是為了鎮壓住凶氣、戰勝凶氣而設立。所以,在這個原本是辟邪的日子裡,說上一句“節日快樂”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說“身體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比較恰當。

愛老敬老,一家團圓,平平安安是每一個人甚至沒家人的心願,家庭幸福美滿比什麼都來得重要不是嘛!為全家做一個傳承的保障、創造美好生活。(中能文旅i+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