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冀合璧,巧採京華”的古村落——井陘縣大梁江村

璞玉藏深山,香蘭隱幽谷。在太行山深處,冀晉交界處,有一個以“晉冀合璧,巧採京華”古民居享譽的古村落——河北省井陘縣南障城鎮大梁江村。

“晉冀合璧,巧採京華”的古村落——井陘縣大梁江村

該村依地勢而建,“襟山帶水”。村四周山勢雄偉,三堎堖高聳千米,巍峨壯麗;村前的南坡嶺,懸崖逶迤,松柏常青。兩山似左青龍,右白虎,各抱地勢,在村口彙集,一個二層小閣 “靈慈閣”(gao)鑲嵌其間,似二龍戲珠,合攏了整個村落,承擔起了抵禦防護功能。閣樓上的內照壁以浮雕鑲嵌而成,幾何圖案的中心是一隻龍首、獅尾、驢蹄、麒麟形體的“四不象”浮雕,威風凜凜,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名叫“犭貪”上的魔獸。古閣石券石拱,亂石鋪路,閣前河道彎彎,雕蘭玉砌。整個村莊,地形嵯峨,佳木蔚秀,山勢掩映,氣象萬千。

“晉冀合璧,巧採京華”的古村落——井陘縣大梁江村

據悉該村為山西移民梁氏搬遷所建,建村500多年來,梁氏家族世世代代外出經商,足跡踏遍山西、北京等地,他們以山西人特有的精明和山裡人質樸、勤勞,創造了一個個神奇的佳話。他們用積攢下了一筆筆豐厚的財富,回到老家置地蓋房。他們效仿北京四合院建築風格,結合晉商建築特點,就地取材,劈山採石,伐木為梁,以石為柱,經過十八代人的努力,在這個地處偏僻、交通閉塞的大山深處,建成了六百多座以石頭建築為主的“京風晉韻”、寓福納祥的“四合院”建築群。至今儲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有162座,3000多間房屋。放眼望去,一座座高聳的屋脊鱗次櫛比,恢弘的氣勢撲面而來。該村建築多以石砌為主,石碾、石磨、卵石街,石鼓、石墩、石臺階,石牆、石柱、石砌院,石鎖、試石、石敢當比比皆是,街道亂石鋪錦,縱橫交織,石砌排水洞貫穿整個村落。這裡的四合院具有濃濃的北京韻味,又有山西商人特有的靈氣。院落多為兩層及以上建築,灰瓦布頂,照壁蔭山。房間佈局彰顯中國傳統建築之風格,把儒家長幼有序的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北面是正房,兩側為廂房,廂房二層多為小姐繡樓。正房中間是客廳,兩側為長輩居住的臥室,南側的房子背陰,多作為儲藏室。宅院大門上有門樓,下有門洞,門外兩側是石雕門墩,以及栓馬石、下馬石。該村的古院落大都外牆高,防禦性強,他們把晉商的精明傳承的完美無暇。這裡房屋都是單坡頂,雨水都向院子裡流, 把“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盡顯。

“晉冀合璧,巧採京華”的古村落——井陘縣大梁江村

走進該村“武舉人院”,彷彿置身到了山西喬家大院。該院佔地兩畝,房屋百間,有九個院落相通相連,俗稱“一宅九院”,是大梁江最豪華的四合院。該建築群院中有院,院裡有樓,樓上有樓,樓頂有院,樓能通樓,院能通院,把古代那種深宅大院,崢嶸氣象表現的盡善盡美,可以說是深山裡的大宅門。雕花的石鼓、形狀各異的門墩,墀頭上精美的磚雕、木雕,格子窗上葡萄、石榴等木雕,深深地映射出當年武舉人家的富貴榮華。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梁瑞鎖給我們介紹,該村不僅有傳統古村落,還有濃厚的文化傳承。他們將加大對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力度,努力把正月十六開鎖兒、三月十八廟會、上樑、尊師、遊百病、估筷子、祠堂祭祀、問路有禮、留拽毛、許願、祈雨、持咒、月房忌、看好日、落忙救急等傳統文化搬上旅遊舞臺,並將傳統膳食抿疙蚪、閒食、閒飯、攤煎餅、手擀麵、撈飯湯、餄嗠、撓撓、卜蔞、糜、燜飯、窩窩頭等加工成美食供旅客品嚐,把大梁江不老的傳奇延續和光大開來。透過鄉村旅遊,不斷增加農民的就業崗位,增加村民收入。

據悉該村加大了對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力度,結合該縣旅遊開發的思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經濟,使千年古村煥發出了新的生機。2008年被授予“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的稱號,2010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殊榮。並被專家譽為“太行深處的大宅門”、“太行古民居博物館”之稱,以“世外桃源——最後一座明清‘中國古村落’的原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