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建言】:建其築,言其道,Roca藝術廊聯合建築檔案,推出的全新子欄目。透過影片,影象,聲音多重方式展現,聚焦在場的設計言論。專注於城市現象的研究與持續化討論,結合城市觀察者與建築思考者的洞察,同築在場設計,共享建設新知。

01

學建築、出國又回國

都是順其自然的過程

成為一名建築師,對我來說,似乎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並沒有刻意做過選擇。很有意思的是,我家裡原來就有4位建築師,包括我的伯父、表哥。所以,我從小就覺得自己應該做建築師。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我在國內讀本科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就去了柏林,畢業後進了David Chipperfield建築事務所,當時公司只有倫敦和柏林兩個事務所,我原本是常駐柏林的,後來上海的事務所成立,也因此回國了。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柏林事務所

其實,回國的歷程還要追溯到2002年,當初浙江南都房產找我們來做良渚文化博物館,接了這第一個專案後就回國了,但後來由於很多原因良渚文化博物館停下來了,他們又給了我們一個10萬平米的小區專案。很好玩的是,業主公司經歷了幾次重組,每分開一次我們就會有個新業主,所以後來做了九樹公寓,做了西溪天堂·悅莊。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良渚文化博物館

David,包括整個公司有一個理念:

不過多在意專案在紙上的效果,只在意專案是否能建成,所以我們就很注重專案的現場管理。

那幾年我們為了國內的一些專案,經常在德國和中國之間飛來飛去,所以,回國其實一開始就是為了看住這些專案,後來慢慢就決定在國內成立事務所。

2006年,來上海成立事務所之後,就做了第一個專案洛克·外灘源,其實如果沒有這個專案的話,我們可能就撤回去了,但是很幸運有了洛克·外灘源,我們就在上海待下來了。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良渚文化博物館

02

漸漸融入中國市場

也看到了市場的改變

為什麼要到中國來?其實,在這之前內部討論了很長時間。因為,我們非常注重建築的品質,但是國內的很多施工質量並不能達到很滿意的程度。所以,上海事務所成立之後,我們也考慮過很長時間是否要撤回去?

但是,時間長了我們也慢慢發覺,這麼多年來,其實國內業主的要求越來越高,施工水平和質量也隨之提升。

很多時候建築品質的提高,並不是靠某一個建築師,或者某一個業主就可以做到的,而是整個市場需要這個東西。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良渚文化博物館

2004年剛來的時候,沒有人認識我們,但是現在有了越來越大的認知度,國內大眾對建築的關注和討論也越來越多,這些都讓我們相信這是一個慢慢會越來越成熟的市場。

其實,我們用了很長時間才慢慢適應中國的市場,2006年我來上海成立的是一個代表處,是隸屬於柏林辦公室的。經過很長時間的觀察和討論之後,直到14年才決定在上海成立獨立的事務所。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良渚文化博物館

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

在做專案的過程中,我們慢慢意識到中國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市場,

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政府,完全不同的業主,完全不同的環境,包括招聘來的建築師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很難完完全全用歐洲的那套模式來在中國做建築。

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很多人會非常喜歡David Chipperfield事務所的專案,並不是因為一個非常強烈的概念,而是由於我們在意很多的細節,經過眾多細節的推敲和累積,最後才形成一個非常棒的品質。但是,這在國內到現在還是很難的,所以,我們現在也有一點調整,在國內做專案可能需要一個大的概念,而不能僅僅透過對細部、對質量的精益求精,來獲得大家的認可和理解。

但是,如果這個概念的體現度非常高的話,質量的提高可能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樣我們對專案也能有更好的把控,如果完完全全用歐洲那種做法,基於很多精緻的細部或者節點的話,就可能會引起很大的失敗。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良渚文化博物館

03

建築其實是城市的一部分

是站在舞臺上的演員

我在國內讀過書,在柏林也讀過書,當時就能明顯感受到國內外的建築教育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國內做建築純粹是建築,甚至於有一些偏向於美術。但是,歐洲的教育一直強調在做建築的同時,應該認識到

建築其實是城市的一部分,建築跟城市是非常融合的。

我發覺國內到現在為止還是有很多這樣的問題,包括,我們現在看到很多著名的競賽,其實都是在一塊很大的場地上,做一個美術館、一個博物館,或者做一個歌劇院。很少有人會去討論這個建築在這裡是不是合適,大家只關注建築本身好不好看。

然而,我們一直認為

建築其實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一個歌劇,肯定有一個主角,也要有很多的配角,整部歌劇才會完整,才會豐富多彩。

但是,國內現在還是有這個情況,大家只看這個主角是誰,對周圍其他人是忽視的,這種觀念其實對整個城市的營造非常不利。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徐家彙書店

徐家彙天主教堂邊上原來有個廣場,我們受業主委託在這裡做了一座大型書店,現在已經快完工了。當初競賽的時候得到的任務是在教堂的左邊建一棟樓,那時候大家就開始有很多的討論和爭議,這棟樓應該是什麼樣子?是不是應該很搶眼?

我們查了歷史資料得知這座建於20世紀初的教堂,當時是徐家彙最高的建築,因為周邊只是一片農田。教堂一直是一個精神的堡壘,它永遠是一個小鎮的最高建築,但是隨著城市發展周邊建了很多高樓,教堂就顯得很小,被高樓淹沒了。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徐家彙書店

我們當初提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教堂是這裡的主角,儘管它現在可能比較破舊了,但從整個歷史傳承的角度來看它仍是主角。所以,

我們做這個建築很重要的一個任務是,把教堂前的廣場能夠非常清晰地定義出來,使得教堂真正成為整個周圍環境的主角。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徐家彙書店

所以,我們把那個建築做得非常謙虛,整個立面非常安靜,某種意義上有很多人說好像沒有做什麼事情一樣,但是我們覺得這很重要。因為,

並不是每一次都需要你來彰顯自己,而是要考慮作為站在舞臺上的演員,自己的位置在哪裡?自己的職責到底是什麼?我認為做好自己的職責,就是最好的事情。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徐家彙書店

04

堅持保留兩面老牆

遺留了交通問題,卻延續了城市記憶

我們對洛克·外灘源11棟建築的修繕和改造工作,從2006年開始到今年為止,歷時15年。為什麼一個改造專案會持續這麼長的時間?其實是最後這棟樓拖的時間最長。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外灘源

這棟樓當初叫美豐洋行,在北京路和圓明園路的轉角上。在國內做建築,如果是新建築的話要符合新的規範,一般的紅線都是以道路的中心線退界的。我們很感謝上海市規劃局,他們非常明確地看到了這個問題,雖然不知道是故意還是無意,但是他們用了很巧妙的辦法,保留了這棟樓沿圓明園路和北京路的這兩片牆,這件事聽上去好像有一點矯情。

一棟樓都拆掉了,為什麼要保這兩片牆?

但我認為背後的意義非常重大。

上海這座城市的改變是非常大的,我是上海長大的,當初去國外兩三年回來以後幾乎就找不到路了。我覺得這最主要的問題在於道路的改變,因為,

一座城市如果要延續它的文脈和記憶,路網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把路網改掉就失去了整個的架構。

大家說歐洲很多城市100年沒有變,但其實它在變,很多建築有人買下來重建了或者修繕了。那為什麼會感覺沒有變化?有最主要的兩點:一是路網的架構不變,路不能拓寬,一拓寬感覺完全不一樣。第二是宗地的大小不能改變。上海浦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高樓,以前是一片石庫門的房子,現在變成了一棟高樓,主要的原因就是改變了宗地。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外灘源

所以,外灘源做得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保留了這兩片牆。但是,保留這兩片牆的結果就是北京路這個角落的交通非常不方便,因為路非常窄,從這個方面來說,不是件好事。但是,我覺得這不是好和壞的問題,是誰先來、誰後來的問題。這條路原來就是這樣,一旦改變了,可能解決了一點問題,但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的記憶。

所以,當初保留這片牆,其實多多少少就把北京路這種窄窄的路的城市介面和記憶保留下來了。

這也是一個非常大膽的新嘗試,因為如果退道路紅線的話,現在建築要回退到4米左右的地方,後來業主又去補了地價。規劃局的人都不是很理解,一開始審批的時候都說:“新建的樓為什麼是這樣一個情況?”前前後後一共折騰了十幾年,我相信最後的結果還是非常棒的。雖然我們建了這樣一棟高樓,但是對城市介面的影響相對比較小。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外灘源

05

磚砌60米的高樓

最後成了一個“科研專案”

第二個故事,還要說到外立面,其實這棟樓可能是國內到現在為止唯一的一棟用磚砌起來的高樓。

通常,可以用磚砌矮的建築,但是這棟樓高60米,就很難實現了。我們前前後後花了非常多的心思,也不得不感謝業主很有耐心陪我們玩了16年。其實,當初一開始只是考慮底下那棟樓是磚砌的,所以,希望上面的樓是“從下面長出來”的概念。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外灘源

但是,國內可能是由於地震各種各樣的原因,高樓的磚是不允許砌上去的。我們當初也試過別的辦法,因為外灘源其實有很多建築是用磚片貼上去的,然後我們也去試了,但是後來規範也不允許,因為不能證明磚片和後面的連線度。我們還試過改成銅的,改成清水混凝土的,都沒能成功。真的感謝各方都非常堅持,到最後我們還是找到了一個辦法。

這棟樓的磚其實中間是穿了鋼筋的,等於是像一串糖葫蘆一樣掛在上面,裡面有個鋼筋混凝土的架子,外立面完全是12.5的全磚做出來的,整個架構非常複雜,到最後簡直就變成了一個“科研專案”。

這專案的故事真是可以寫一本書,我們前前後後怎麼跟業主交流,由於我們的堅持引起時間、費用的更變,然後跟規劃局也有一個博弈的過程。

06

我們需要再回過頭來

討論保護的價值

現在大家到外灘源,沿著圓明園路走,可能所有人看這個樓都覺得沒什麼,大家感覺建築師做的事情很少。其實這是讓建築師很鬱悶的一件事,因為我們修了,但是我們沒有做很大的改變。

所有人都覺得好像它本來應該就是這樣的,100年前就是這樣,哪知道我們用了15年,做了非常多細緻的工作。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張園

很多大眾不能理解,其實跟整個社會的觀念是有關係的,大家還不能理解認認真真的細緻的工作,其實是會出來很多好結果的,有時候不需要一個非常大的概念。一些很大的概念,大家有時候也只是看一眼就沒什麼內容了。David一直說的一句話就是:

“評論一個建築不能光以標誌性,我同意標誌性是非常重要的,但也沒有那麼重要,其實各方面都應該平衡,而不是一個獨大的評判依據。”

這些樓並非所有的都是文保,當初是可以推倒的。國內對文物保護建築的評價,有時候有點奇怪,我們不是很明白這個事情。作為建築師來說,當然你可以拿到一個文保的檔案,來看這棟樓應該保還是不應該保,但是我們一般拿了這個檔案以後,還是會去現場看這棟樓的狀態怎麼樣。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張園

因為,他們在考慮文保單位的時候,看的是它的歷史價值和很多背後的故事,有一些沒有故事,但還有使用價值的建築就會被排除在外。但是,作為建築師,我們是去看建築的空間、材料等情況,再決定這棟樓是否值得保,所以,後來我們把這些樓幾乎全部保留下來了。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外灘源江邊一棟樓的背面有一棟一模一樣的樓,甚至於這棟樓外立面的風化程度遠遠低於前面的,因為它不靠江邊。但是,最後不管什麼原因,就規定了前面的這些都是必須要保的,後面的都可以拆。我們當初也提了很多的建議,想要保住這棟樓,但到最後還是拆了。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張園

現在大家都在說“保護”,但是從來就沒有人回過頭來問:為什麼要保護?保護的是什麼?

光說保護,大家注重的很多是一個技術層面上的東西,討論怎麼去修的問題。這的確應該討論,但是我覺得更多值得被討論的是為什麼要保護?保護了以後得到了什麼?我相信在這種深入的討論之後,大家真正看到了這個東西的價值,自然而然就會保護的。如果他看不到內在的價值,你只能很累地去勸他們。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 張園

我們一直在舉一個例子,六七十年代每戶人家裡都有老傢俱,後來大家買了新傢俱都把舊的扔掉了。現在你去某一家,沒有一個人會把老傢俱扔掉,我覺得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大家對價值的認同有了改變。為什麼大家認同一些文物的價值?是因為有一群文物專家不停在說這件事,但是,我們對建築的討論很少。

其實很多東西已經被拆掉了,但是我覺得現在至少還不晚,大家還是有機會就應該討論:這件事的價值在哪裡?為什麼我們要保?我們想要保的到底是什麼?因為,有時候也並不是要完完全全把一棟樓保下來,如果完完全全保下來,就像很多建築一樣只是成為一個博物館也保不長的。

建言思想匯之陳立繽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建言丨對話陳立繽」:建築是城市的一部分,就像演員之於舞臺

合 作 方 :建築檔案

除特別註明外,

資料來源於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oca Gallery編輯。

歡迎設計師和建築師

線下體驗 Roca Gallery

感受創意空間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