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話中秋,節日是在盛唐之後才形成,前面的歷史是空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之中,長安城是不能越過的一篇恢宏鉅製。長安是我國文化的內芯,是中國文明的發源之地,也是十三朝古都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也許在今天我們不能想象舊日的輝煌,但從如今可貴的文化遺產之中,從留存的秦兵馬俑遺存之中,從老陝人不卑不亢的情懷之中,我們或許還能感受到歷史的風采。

同時,西安還是傳統節日的發源地之一,像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七夕節、中秋節等等,都是從這片土地上誕生,之後享譽華夏文化圈,甚至影響了世界。

流光溢彩話中秋,節日是在盛唐之後才形成,前面的歷史是空的?

中秋節源於長安城。

如果非要刨根問底地找出源流,那得從有文獻記載的日子談起。非要說黃帝那時候就有,可拿不出證據來,可沒人信服。

西周時有一種說法叫作“夕月”,解釋過來就是帝王祭祀月亮的禮節,皇家的禮儀規範自然會影響到大眾的敬天敬神的觀念,那是後話,這裡不過多闡釋。

《國語周語上》有這樣的記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流光溢彩話中秋,節日是在盛唐之後才形成,前面的歷史是空的?

朝日就是在春分的時候祭祀太陽,後來也與祭祀社稷之類相合;夕月就是在秋分的時候祭祀月亮,後來與慶祝豐收等節慶相合。

《國語》在我國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是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其中記載的關於秋分祭月的史實,不僅準確可靠,也為我們瞭解相關歷史提供了充足的史料。

東漢學者鄭玄在註解這一部分時,也認同其中所說的朝日就是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的禮儀,顯然這一說法已經為漢代的學者所認同。

而中秋節的起源,自然與秋分夕月的這一場祭祀脫不了干係,其中的習俗也經歷了逐漸完善的過程。

流光溢彩話中秋,節日是在盛唐之後才形成,前面的歷史是空的?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農耕文明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且日益茁壯。農業要發展就要遵從天氣變化的因素,就此出現了二十四節氣,用以指導農業的生產。

秋,禾穀熟也!無論是播種還是收穫,人們往往都要祭祀土地神,上升到國家層面就是社稷,後者就稱為“秋社”,陸游有詩云:“牲酒賽秋社,簫鼓迎新婚”。

圍繞“秋社”出現了一系列的儀式和風俗,拜月就是其中之一。到魏晉時期,拜月又有了新的發展。

流光溢彩話中秋,節日是在盛唐之後才形成,前面的歷史是空的?

在《晉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謝尚鎮牛渚,中秋夕月,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袁宏於別舫。”

可見,此時就由最基本的祭月、拜月演化為賞月,並且進一步生成為歌頌、吟詠,此後有生成了諸多的情感。譬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類的傷感之語,也就標誌著有豐收的喜悅轉化為多樣的情懷了。

歷史上的賞月之詩不勝列舉,然而在唐朝之前,這些活動並沒有侷限在某一時或是某一地,所以也未能形成節日,至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沒有中秋節的概念。

流光溢彩話中秋,節日是在盛唐之後才形成,前面的歷史是空的?

無論是正史,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人詩詞,都能印證這樣一個事實:雖然那時候有賞月的風俗,但僅侷限於貴族和文人群體,拜月、賞月成為社會的流行,則是在盛唐之後,並且成為在冊的國家節日。

唐初,太祖李淵命令弘文館學士歐陽詢編纂了一本大型類書,名為《藝文類聚》,在歲時部之中,就有元正(元旦)、人日(正月初七)、正月十五、月晦、寒食等節日,但並沒有中秋節(八月十五)的影子,這就判定了在唐代初年,中秋尚沒有形成節日。

流光溢彩話中秋,節日是在盛唐之後才形成,前面的歷史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