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組合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作者:大馬哈投資

近幾年隨著公募基金的大發展,基金的數量開始變得比股票還要多得多,從而基金也開始變得越來越難選。在這樣的背景下,層出不盡的基金組合開始走進了大家的視野,有基金公司主理的基金組合,也有自媒體大V主理的基金組合。這兩年,應該有不少投資者透過跟投基金公司或者大V主理的組合獲取到不錯的投資回報。

一、組合相對於單個基金的優勢

關於買基金組合較之於買單個基金的優勢,可以類比買基金較之於買個股。

我們知道單隻基金持有的是一堆股票,經常會出現基金的表現不及單隻股票的情況,但為什麼大家願意持有基金呢?原因主要有兩點:

(1)個股中儘管存在表現非常好的股票,但也同時存在著表現非常差的股票,大多數投資者缺乏對公司基本面的分析能力。買到手的股票可能是下一個“茅臺”,同樣也有可能是下一個“樂視網”。而且即使選中了好的股票也未必能拿得住。

(2)基金經理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有強大的投研平臺支援,他們選股會比一般的投資者更專業。一方面基金能夠更好的規避股票市場的各種雷;另一方面基金透過組合分散化的投資方式,能夠有效的提升投資者的持有體驗,讓大家更能拿得住。

那麼同樣的,基金組合相對於基金的優勢也可以類比為兩點:

(1)幾千只公募基金中業績同樣存在著非常大的分化,有業績突出的,也有業績不佳的。投資者對於基金背後的基金經理認知相對有限,一方面可能選不到那些好的基金經理,另一方面哪怕找到那些好的基金經理後,也容易拿不住。比如一年前,張坤及劉彥春等頂流基金經理可能人人愛;一年後的今天,可能很多人就不會這麼看了。

(2)基金組合主理人這個群體總體而言對基金的瞭解程度是要高於基民整體的,他們挑選優秀基金經理的能力會更強一些。此外基金組合透過分散化的投資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基金投資者的持有體驗。

二、組合的意義不宜過度拔高

我認為買基金相比於買個股能夠解決的問題,要遠比買基金組合相比於買基金能夠解決的問題來得多得多。

為何這麼說?

(1)個股間表現差異要遠比基金間表現差異來得大。

優質公司給投資者帶來的回報能有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爛公司則可能最終會退市,讓投資者血本無歸。而市面上的幾千只基金之間的業績差異要遠比這些個股來得小,這一方面是因為基金經理是專業的投資人,儘管水平參差不齊,但不至於差得那麼大;另一方面各基金都採用分散化的個股投資方式,那麼這些基金間的業績差異肯定會比個股小。長期看下來,市面上好的基金相對基準指數的年化超額收益也不過10%出頭,而市面上最差的基金相對基準指數的年化負超額也會在10%以內。而且基金業績要是一直差下去,要麼基金公司會換人管理,要麼基金會被清盤。

(2)識別優秀基金經理要比識別優質個股簡單得多。

看基金經理未來是否優秀,他的歷史業績就能夠說明很大一部分問題;看個股未來是否繼續優秀,看過去的表現顯然是非常非常不夠的,還需要深入宏觀、行業及個股基本面,這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可能需要

幾十人甚至上百人

的專業投研團隊才能做好。

因此,對於有一定專業背景的投資者未必要去買第三方組合。如果時間充裕,可以自己加深對基金經理的分析,選出更匹配自己的基金經理,即使看錯了,潛在損失也會小很多。

三、冷靜看待過去兩年組合的高收益

對於大部分公開的基金組合而言,它們在這一兩年跑贏滬深300指數是家常便飯,而且是大幅跑贏。2020年滬深300指數的漲幅不足30%,而大家持有的基金組合收益可能動輒百分之五六十甚至更高。組合這麼優秀的業績,是否可以歸結於主理人的能力呢?

我認為至少不全是。

下圖列出了四個成立時間較早且知名度較高的基金公司主理組合,可以發現這四個組合在2019年年中以後業績均大幅超越滬深300指數(藍線)。然而無一例外的是,

在2019年年中之前,這四個知名組合超越滬深300指數的幅度均非常的有限

。像

中歐股票全明星

交銀帶飛組合

泓德長盈組合

,它們均成立於2016-2017年左右,在2019年年中之前的兩三年時間裡,組合的業績表現均是與滬深300指數緊密纏繞在一起,在那幾年要戰勝業績基準可謂相當不容易。如果大家有心,也可以去看看一些成立時間較早的大V組合,同樣也是這樣。

基金組合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基金組合是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不論是機構組合還是大V組合,2019年年中是業績的分水嶺,這不是偶然。

這背後是因為在2019年年中之前主動基金的整體業績並沒有那麼突出,相對指數的超額收益也沒有那麼明顯,從而基金組合業績也非常一般。2019年年中之後結構化行情極致演繹,大多數主動基金流行抱團“躺贏”,投資回報均非常突出,戰勝指數更是不在話下,自然基金組合業績也表現非常不錯。

因此從這個角度可看出,目前基金組合的優秀業績大部分可以歸結為時代的Beta,而非自身能力賺到的alpha。

如果未來結構化沒有這麼極致化演繹,市場不再呈現出強者恆強特徵,基金組合業績大機率也不會那麼理想。

當然,對於立志於獲得突出業績的基金組合而言,顯然是不能侷限於上述“靠天吃飯”的現狀的。未來隨著“躺贏”投資模式的結束,市場急需專業化的基金組合主理人,否則又可能落入2019年年中之前長期與基準指數糾纏不清的尷尬之中。

四、組合持有基金過多會讓業績變平庸嗎?

不少基金組合投資的基金數量較多,讓大家不免擔心,基金組合投那麼多基金是否會讓業績趨於指數化,變得非常平庸。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其關鍵不是看基金數量的多寡,還是要看基金組合持有的底層資產是否有戰勝指數的能力。底層資產能戰勝基準的話,持有再多也會跑贏基準,反之,持有再少,也還是跑輸基準。

持有基金數量多與少並不決定基金組合業績表現是否趨同指數,關鍵在於底層持有的是什麼樣的基金。

如果底層持有的基金均與跑贏市場的能力,那麼持有的基金經理越多,

基金組合相對於業績基準的超額收益會更穩定,這對提升投資者的體驗反而更為有利

。否則,如果組合只持有一兩隻基金,雖然各自能戰勝業績基準,但相對於基準的超額收益波動很大,大家很難拿得住,那麼這時候持有基金組合與自己持有一兩隻基金的體驗幾乎無差異,基金組合就不能發揮分散化及投資體驗更好的特點。

五、組合主理人的專業度很重要

基金組合很多,大家在挑選組合的過程中也需要評估組合主理人的專業度。

最近在關注基金組合調倉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基金組合主理人也愛追熱點基金,調倉可能過於頻繁。我統計了不少大V主理組合今年以來的業績,絕大部分組合年初至今回報都在5%以內。然而看了下他們最新的組合持倉,其中不乏許多年初至今收益高達20%甚至更高的熱點基金。

既然持有的這些基金業績這麼好,但為何基金組合的業績還不好呢?梳理了下,這主要還是因為今年行情切換較快,過去一段時間表現好的熱點基金在組合入手後表現並不突出。比如在今年春節前,幾乎沒有看到基金組合調入價值型基金,但經過二三月份抱團股的殺跌,價值型基金在三月份被納入了不少大V的組合裡。但三月以後市場又重新追捧成長,價值重歸平淡,這樣價值型基金今年表現最好的一段就被組合完全錯失了。具體到單隻基金,可發現3月份不少大V調入了廣發林英睿管理的基金,然後在3月份之後林英睿的業績不再那麼突出了,類似的情形還有很多。

目前來看,機構管理的組合平均質量更高一些,如果大家對選擇主理人陷入糾結,可以考慮優先選擇機構管理的組合或者機構管理的FOF基金,總體來說會比水平參差不齊的大V組合更靠譜。

總之,基金組合不是靈丹妙藥,也並非一無是處。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瓜分6666元現金紅包!領取8%+理財券,每日限額3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