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嫁給雞、狗的人是誰?

第一個嫁給雞、狗的人是誰?

古代文學凝結成的兩大智慧結晶,一曰詩詞歌賦,流動於書面扇張,流連於清風明月,翻開一頁便是滿紙菸霞;二曰民俗俚語,流傳於大街小巷,流轉于田野鋤間,挑動一弦便是滔滔不絕。少年時我們都對父輩的教誨耳濡目染,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謂“不管三七二十一”,所謂“事不過三”,聽它們,仿如耳朵磨出繭子般的感動。古代“重男輕女”思想十分嚴重,要求女子必須遵守三從四德,沒有個人戀愛以及婚姻自由,而且一旦嫁入男方,就相當於把一輩子交了出去,一生再無其他可能性。在民間俗語中,有一句是為這種思想服務的,那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第一個嫁給雞、狗的人是誰?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可能大家都已習以為常,所以沒有覺察到這句話的奇點所在:人為什麼要嫁給雞狗呢?第一個嫁給雞狗的人又是誰?為此,小解翻動歷史長河,開始尋求這個問題的答案。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代鳩婦言》裡曾有詩曰:“人言嫁雞逐雞飛,安知嫁鳩被鳩逐。”此外,宋代詩人趙汝鐩在《古別離》一詩中曾寫下:“嫁狗逐狗雞逐雞,耿耿不寐展轉思。”兩首詩中都寫到了“嫁雞狗”之事,難道這就是俗語的本源?

第一個嫁給雞、狗的人是誰?

非也,其實兩位詩人所言重點是“逐”,而不是“隨”。比如歐陽修的意思是:公雞和母雞成親,母雞要跟著公雞追逐,但誰知道鳩卻全然不同,因為鳩的習性是雄性求偶,雄鳩要圍繞著母鳩轉,與雞的方式恰恰相反。而且從“狗逐狗”與“雞逐雞”來看,他們說的是狗和狗、雞和雞之間的關係,沒有人的事。但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卻不是這麼個意思,它是說:嫁給了雞,嫁給了狗,都要跟隨它一輩子,不棄不離。其實這句話是被誤傳過來的版本,它的原版是“嫁乞隨乞,嫁叟隨叟”,乞即乞丐,叟即老男人,由於長時間的流傳變遷,乞和叟就被更加接地氣的雞和狗代替了。

第一個嫁給雞、狗的人是誰?

所以並不是誰曾經嫁給雞狗,而是說那些嫁給貧窮又低微的乞丐或年老色衰的老叟的女人,也要遵從婦道,本本分分,與丈夫攜手共度一生。實際上,這句話不是唯一被嚴重誤傳的俗語,與此類似或者更甚者不乏其例。“不到黃河心不死”,令人費解,為什麼到了黃河就可以死心了?黃河究竟有什麼特殊魔力?其實它的真正版本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就容易理解了,這是項羽自刎之地,到了烏江便能死心。

第一個嫁給雞、狗的人是誰?

“狗屁不通”,就令人更加不明所以了,狗屁到底是怎麼個通法,又怎麼個不通?其實這句話是由“狗皮不通”訛變而來的。大家知道,狗的身上是沒有汗腺的,只能透過舌頭來散熱的,所以狗皮當然是不通的了。後來,人們直接將“皮”用“屁”來代替,意義更加鮮明,更加老道。此外,還有“無奸不成商”其實是“無尖不成商”的誤傳,尖是用來度量所用的鬥,你連個秤都沒有,怎麼做生意?後來卻被用來形容商人的奸詐,令人汗顏啊。不知大家還知道哪些被嚴重誤傳的著名俗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