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健康總動員】辨症和辨證﹣慢性胃炎“同病異治”

閔行區申鑫社群衛生服務中心

中醫全科副主任醫師 唐妹安

由症論病 司外揣內

慢性胃炎患者,常表現為進食後上中腹疼痛或痞滿脹悶不適感,伴隨噯氣(俗你“打嗝”)、反酸、食慾不振等。

中醫常以主要症狀命名疾病,那麼,慢性胃炎中以胃脘疼痛為主要症狀者,屬於中醫的“胃痛”病;以胃皖痞滿脹悶不適為主要症狀者,中醫稱“痞滿”病。

辯證論治 同病異治

對慢性胃炎來說,臨床上常見胃火熾盛證、胃陰虧虛證、肝胃不和證、脾氣虧虛證、脾陽不足證,治療則根據“辨證”結果對“證”下藥。

下面我們舉例說明如何“辨證論治”慢性胃炎。

例1:女,29歲,2019年5月初診。患慢性胃炎已1年。中脘有熱感,痞悶,食慾減退,ロ幹,便秘,腹脹。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熱瀉火,投以大黃黃連瀉心湯。處方:大黃、黃芩、黃連(藥量略去)。每日1劑,水煎服。服藥僅1劑,中脘立覺舒適,3劑後諸症若失。

例2:男,42歲,2020年11月初診。患慢性萎縮性胃炎已3年。胃脘時脹時痛,食後更甚,嘈雜易飢,口乾苦,有口臭,大便難,乾燥。舌紅、少苔少津,脈弦數。辨證屬胃陰不足,用麥門冬湯加減。處方:麥門冬、王竹、石斛、天花粉、太子參、川棟子、木瓜、佛手花、綠萼梅、黃連(藥量略去)。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5劑後,胃痛減,去黃連,續服藥1個月,症狀消失。隨訪2年,病未復發。

慢性胃炎以中上腹痛、悶脹不適,食後尤甚為主要症狀,同時可伴隨有噯氣、反酸、食慾不振、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狀。同樣是慢性胃炎患者,同樣有胃脘不適及便秘等其他消化道症狀,但仔細對比,症狀又有所不同。

為什麼存在這樣的異同呢?原因就在於病同而“證”異。綜合患者的症狀和舌、脈象表現,例1辨為“胃火熾盛證”,例2辨為“胃陰虧虛證”。

正常生理狀況下,人體陰陽水火平衡,人體維持“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而胃火熾盛、胃陰虧虛是胃內陰陽水火失衡的兩種不同狀態。前者胃陰未虧,病在火盛,是為實火證;後者病在胃陰虧虛,因而內火相對偏盛(稱“虛火內生”),是為陰虛證、虛熱證。這是兩者病機上的不同。反映於臨床表現上,前者以胃內火熱症候為主,兼見火熱傷陰及胃腑通降失常表現,可出現胃部有熱感、口乾、便秘、腹脹、胃部痞悶、食慾減退等症狀和舌紅、苔黃、脈數的舌脈表現;後者以胃內陰液不足症候為主,兼見胃內虛火及及胃腑通降失常表現,可出現胃內嘈雜易飢、口乾苦、大便乾結、胃脘時脹時痛等症狀和舌紅、少苔少津、脈細數的舌脈表現。

“證”不同則治有異。例1採用具有清熱瀉火功效的大黃黃連瀉心湯(“瀉心”者,其實是“瀉胃”,可理解為“清胃火”),直折火勢;例2的治療則以養胃陰為主,用麥門冬湯加減治療。處方中麥門冬、玉竹、石斛、天花粉、大於參養胃陰並清胃中虛火,輔以川棟子行氣止痛,佛手花、綠萼梅、木瓜理氣和月·黃連清胃火。

同是慢性胃炎病患,由同一位醫生診治,但處方用藥卻各異。如果用心品味,自然會發現中醫“辨證論治”之奧妙。

上觀號作者:今日閔行

【102.7健康總動員】辨症和辨證﹣慢性胃炎“同病異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