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布恰事件”成為拱火的藉口

須強調,任何針對平民的暴力行為,不管以何種藉口,都是絕對不

可接受的,必須受到強烈譴責並承擔應負責任,這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聯合國安理會美東時間4月5日舉行會議,討論烏克蘭局勢,“布恰事件”成為焦點。烏克蘭指控俄軍在佔領位於基輔市西郊的城鎮布恰期間殺害了大量的平民;俄羅斯予以堅決否認,並向安理會提交了烏方造假搞宣傳戰的證據。此前烏方稱在布恰發現了數百具平民的屍體,跟隨烏軍進入布恰的西方媒體拍下了多名平民裝束者曝屍街頭的畫面,國際輿論迅速發酵,給處於關鍵時刻的俄烏停戰談判蒙上了一層深重的陰影。

必須強調,任何針對平民的暴力行為,不管以何種藉口,都是絕對不可接受的,必須受到強烈譴責並承擔應負責任,這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動盪和戰爭往往伴隨著這樣令人痛心的悲劇,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堅決反對生亂生戰、堅持勸和促談的原因之一。儘管真相尚待水落石出,但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戰爭歸根結底是引發一切悲劇的“禍首”。俄烏一天不能實現停火,人道主義悲劇就一天無法落幕。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布恰事件”被爆出以後,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美國非但沒有勸和促談的任何表示,反而準備透過增加對俄製裁、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武器以及在外交和輿論上持續對俄施壓等一系列做法,加劇俄烏間的緊張對立,為雙方和談製造障礙。尤其是,華盛頓表示將向烏克蘭提供一系列重型武器系統,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稱向烏克蘭輸送武器和軍備的程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不得不說,這種繼續拱火的行為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不少西方媒體將“布恰事件”稱為俄烏衝突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含糊不清的判斷,是轉向局勢進一步惡化的方向嗎?這恰恰是愛好和平的人們需要警惕的。目前,“布恰事件”的走向似乎正在偏離正常軌道,其輿論戰和心理戰的味道越來越濃重。然而,任何試圖借烏克蘭危機單方面霸佔“道德高地”,不斷推升矛盾以榨取地緣戰略利益的做法,最終都可能會觸發更大的人道主義悲劇。

人們的確有理由懷疑,美西方一些人對“布恰事件”義憤填膺的背後,藏著深刻的“雙標”和不單純的政治目的。因為過去這些年,一些國家的軍隊在殺害平民方面犯下累累罪行,且至今沒有受到應有懲罰。據不完全統計,死在美軍槍彈之下的阿富汗平民多達10萬,相當部分是兒童。澳大利亞特種兵僅為了“練手”,在“非戰鬥狀態下”以割喉等方式殘殺39名阿富汗平民,其中包括未成年人。而為了阻撓國際法院調查美軍在阿富汗的戰爭罪,美國政府竟然吊銷國際法院工作人員的赴美簽證,並威脅採取制裁措施。

“戰爭到來時,真相是第一個受害者。”這句西方諺語廣為人知,並多次被美英等國的議員、政客們引用,他們應該完全瞭解,與追求“真相”同樣重要的是避免悲劇。“布恰事件”無論是怎樣發生的,至少有一點誰也無法否認,那就是戰亂才是人道主義災難的罪魁禍首。當前,烏克蘭發生的人道主義災難給俄烏和談增添了新壓力,但危機恰恰說明停火和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為倘若不盡快停火,未來還可能有更多災難發生。

在這個意義上,

“布恰事件”再次提醒國際社會,在嚴肅調查追責的同時,也要避免拱火“遞刀子”,更要堅持勸和促談,困難再大、分歧再多,也要談出停火、談出和平。要知道,唯有和平能護佑生命、帶來安寧。

本文系《環球時報》社評,原標題:

不能讓“布恰事件”成為拱火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