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太過節儉會怎樣?把孩子養成“心理窮人”,這絕不是一種美德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對於錢的認知並不成熟。有時候,孩子的選擇難免會比較物質一些,比如“不給錢,我才不做家務呢”、“學這個有啥用,又不能掙錢”。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一切向錢看齊,養成好吃懶做、愛攀比的壞習慣,於是常常會把“咱們家窮”掛在嘴邊。我們都知道父母說這些話,本意是希望孩子知道這些物品的價值,但卻在無意中向孩子傳達了一個錯誤的資訊——“你不配擁有這些東西”。

父母太過節儉會怎樣?把孩子養成“心理窮人”,這絕不是一種美德

“我喜歡這個玩具,可以買給我嗎?“

“咱們沒錢,買不起!”

“媽媽,我想買雙運動鞋。”

“咱們家窮,買不起!”

“媽媽,可以帶我去旅遊嗎?”

“媽媽沒錢,也沒時間。”

不要以為父母只是對孩子比較摳門,其實他們對自己也下得去手。在一個論壇上,有些網友列舉自己父母節儉的行為,讓他們都覺得有點臉紅。

父母太過節儉會怎樣?把孩子養成“心理窮人”,這絕不是一種美德

有人說:自己家明明有洗衣機,媽媽卻堅持要手洗。

有人說:自己父母在家一直都是青菜米飯,只有孩子回家,才會有點葷腥。

有人說,爸爸每次去餐廳吃飯,都會把剩下的紙巾帶回家。

還有說:自己家的空調就是擺設,天再熱也不開。剛洗完澡,又出一身汗。

父母愛哭窮,過的節儉,出發點是想讓孩子的生活過得更好,但是過度節儉非但不是美德,反而把孩子養成心理上的窮人。一旦孩子染上“心理窮人”這種病,花再多的錢也治不好。

父母過度節儉,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危害?

父母太過節儉會怎樣?把孩子養成“心理窮人”,這絕不是一種美德

1、侷限孩子的視野

孩子的每個要求,父母都以“家窮”、“太貴”來拒絕,孩子會錯誤的認為自己不配擁有這些美好的東西。

父母習慣性哭窮、貪小便宜等過度節儉的行為,會讓孩子壓力很大。一旦他遇到新事物的時候就會猶豫不決,導致格局受限。

2、讓孩子沒有自信

俗話說:“裝扮好自己,一站出來,氣場就贏了一半“,這是《功夫熊貓》裡阿寶的名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較,大人如此,孩子也一樣。每當孩子看到別人穿得好,吃得好,而自己和父母卻不修邊幅,難免會產生自卑的心理,自信也就會慢慢消失。

3、變得索取無度

父母太過節儉會怎樣?把孩子養成“心理窮人”,這絕不是一種美德

有些父母自己辛辛苦苦,把一切都給了孩子,卻忘記教會孩子一個正確的金錢觀,這是最愚蠢的教育行為。小時候,孩子要什麼,父母都會滿足,一旦孩子習以為常,自然就不會懂得父母的艱辛,變成了一個自私自利的享樂鬼。

如何幫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父母太過節儉會怎樣?把孩子養成“心理窮人”,這絕不是一種美德

1、讓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當孩子想要買一個東西的時候,父母與其哭窮、向孩子哭訴“沒錢買”,不如告訴他“這個東西很適合他”,然後鼓勵孩子透過努力獲得自己想要的物品。從小就讓孩子知道,世界上除了陽光和空氣,其他的都需要自己透過勞動來獲得。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讓孩子體會一下賺錢的艱難,只有這樣他們才會知道父母的艱辛、以及金錢的來之不易。這樣做,不用父母哭窮,孩子也能學會節儉和對父母的感恩。

2、讓孩子學會如何花錢

當孩子收到零花錢和壓歲錢後,父母不要全部沒收。我們可以利用這些錢,教會孩子如何合理地分配,即如何正確的花錢。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計劃好一年中的支出計劃。然後告訴孩子,他的哪些支出,由父母承擔;哪些支出,必須需要動用他的小金庫。這樣孩子就會根據自己的錢,做一個全年的財務計劃。

3、告訴孩子存錢的重要性

父母太過節儉會怎樣?把孩子養成“心理窮人”,這絕不是一種美德

與其向孩子哭窮,不如讓他知道金錢的重要性。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掙來的工資可以給家裡購買食物,添置傢俱,幫老人看病,所以錢很重要,不能浪費。

從小讓孩子懂得:錢雖然重要,但這只是我們家庭幸福的工具,並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4、讓孩子懂得珍惜

樹立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就要讓他知道一個道理:錢不是萬能的,更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和金錢相比,親情、友情、愛情、事業才是值得我們終身追求併為之奮鬥的目標。

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金錢觀,要從孩子懵懂開始,一直持續到他們長大成人,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難免會犯錯,倒退,這都是正常現象,只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性格健全、有責任、有擔當的棟樑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