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20年,為什麼變成四不像,是哪裡的問題?

本文只討論學術體系方面的問題,且只是個人的認識,不代表任何醫學、醫生和醫院的觀點,各位看看即可,有啟發最好,沒有啟發,也不必較真!

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教授寫了本書,叫做《西學中,創中國新醫學》。湯教授認為,西醫在微觀、區域性方面遠勝於西醫,中醫在整體系統領域優於西醫,中西醫無法相互取代,在攻克癌症的難題前,雙方應取長補短、相輔相成,西醫技術加中醫理念,將可破癌症難關。順便提一句,湯院士是國際著名的肝癌研究者。

應該說,湯院士的這個話,非常的淺顯易懂。哪怕是沒什麼知識的人,只要心胸開放無私,且有一定的思考能力,都能理解這個道理。這些年一直在搞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搞了20多年,但沒什麼成果。一些中西醫結合醫院,倒成了不倫不類。比如,先給病人艾灸,灸完半個小時不到,開始輸液。

中西醫結合20年,為什麼變成四不像,是哪裡的問題?

這樣一種簡單粗暴的、只從技術實踐上結合的方法,恐怕沒有觸碰到中醫的精髓。湯院士強調說,西醫技術加中醫理念,這一點非常重要。西醫的優勢在於技術,帶有科技的加成,非常的先進,是執行的層面,極具實操性;中醫的優勢在於理念,經過時空的沉澱,非常的系統,是指導的層面,帶有方向性。

下面說說,中西醫的學術理論,大約有哪些不同。

從看問題的視角出發,中醫是宏觀的,以五臟為基本模型;西醫是微觀的,以細胞為基本單元。從身體的變化看,中醫注重物理變化,比如溫度、溼度和氣流的變化;西醫注重化學變化,比如各種化學系分泌物。

從變化的當量來看,中醫看重能量變化,西醫看重物質變化。物理變化在前,能量變化在前,化學變化在後,物質變化在後。有這樣一個區別,中醫更喜歡從氣的層面入手,西醫更習慣從血的層面入手。氣的變化在前,血的變化在後。氣的變化,可引發血的變化,血的變化,一定伴有氣的變化。

氣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感覺上,跟心理活動直接相關,變化的速度快,身體對氣的調整能力強。故並不一定導致生病,但如果時間較長,就可引發情緒致病、性格致病、心理致病。血的變化,可以呈現到視覺上,跟心理活動看不出直接的關係,變化的速度慢,身體對血的調整能力弱,可直接引發疾病。簡單說就是,氣的變化,導致亞健康。血的變化,導致臨床疾病。

中醫看到的是生命,是治病的人,以人為主。西醫看到的是身體,是治人的病,以病為主。看生命,可以看到強大的自愈力,以人為主,重視人體系統的完整性和關聯性,調理為主,控制為輔。看身體,可以看到精確的物質結構,以病為主,精準診察病灶,藥物作用機理清晰,治療急性病更迅速。

總體上看,中醫注重啟用臟腑的自愈能力,西醫注重解除疾病的現有症狀。中醫更接近於健康學,是生理學、心理學、氣象學、物理學等學科的綜合,西醫是明確的疾病學,是單一的醫學科目。中醫在理念上,優於西醫,但在科學技術上,明顯落後於西醫,西醫代表著現有科學體系下的醫學方向。中西醫現階段,無法良好結合,只有當西方醫學,發展出了能量醫學時,中西醫才能真正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