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古代戰爭也要“尊禮”!搏擊賽事需要借鑑些什麼?

觀點|中國古代戰爭也要“尊禮”!搏擊賽事需要借鑑些什麼?

公元前 195 年,漢高祖劉邦首開皇帝祭孔先河

一些描述古代戰爭題材的影視劇,兩兵交戰上來就幹,流血漂櫓、浮屍百萬。

真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起碼商周時期的戰爭應該不是這樣。

特殊時期,不得不居家,閒時讀《左傳》,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戰爭現象:

春秋時期,行軍打仗,是需要遵循禮儀規範的。

否則,即使你打贏了,也會被史官和諸侯恥笑。更嚴重的後果是,其他諸侯或許會因此群起而攻你。

原因無他——你的所作所為不合“禮”,於是就不佔“理”,與野蠻人無異,大家可以合起夥來打你。

作為禮儀之邦,中國春秋時期的戰爭充滿了濃郁的貴族氣質。

《左傳》(成書於春秋末期)把“禮”作為衡量戰爭是否勝利的一大關鍵指標——“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中國古人看來,行軍打仗是一件正經事兒,要執禮恭敬、態度誠信。

觀點|中國古代戰爭也要“尊禮”!搏擊賽事需要借鑑些什麼?

果親王胤禮點定版《左傳》

根據《左傳》的記載,行軍打仗要做好3件合乎禮儀的大事兒。

現代搏擊是最接近古代戰爭的一種體育賽事形態,我們將古代軍事與搏擊賽事進行類比,會發現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聯想。

戰前祭禮和新聞釋出會

戰前,要做好“祭禮”的相關工作,類似於武術搏擊賽事賽前的“新聞釋出會”。

《左傳》記載:戰前,晉平公去進攻齊國,在渡黃河時,祭祀官員用朱絲繫著兩對玉禱告,然後鄭重其事地將玉沉入黃河之後,大軍再渡河去作戰。

晉平公戰前的祭禮,有兩方面的價值:

其一,廣告諸國,我討伐齊國,是上天的安排,在替天行道;

其二,安撫將士,咱們這次打仗,佔著理呢,是行正義之舉。

武術搏擊賽事的“新聞釋出會”和“稱重儀式”,也是這樣啊,紅方有一套說辭,黑方(藍方)有自己的理由,雙方“開戰”前要把戲份做足,給自己壯行的同時,也給粉絲打打雞血,這樣打起來才有“故事”,否則觀眾一臉懵逼,連他倆為啥打都搞不明白,上來一頓亂拳KO了——其實也沒啥勁。

相對於精彩瞬間,粉絲對完整故事的記憶力要強太多了。

許多粉絲對於“柳海龍VS苑玉寶”和“柳海龍VS寶力高”的超級散打王之戰記憶猶新,也是對他們賽前、賽中和賽後故事的完整記憶。

觀點|中國古代戰爭也要“尊禮”!搏擊賽事需要借鑑些什麼?

散打王開場,王字旗列陣

戰時誓師和“比賽激勵”

戰場,要誓師。這也是戰爭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場戲要做足了,鼓舞好隊伍計程車氣,“烏拉”“萬歲”“必勝”得喊喊……當然光喊口號是沒用的,你得讓為你賣命的人看到奮鬥的希望。

我們來看看人家晉國“打雞血”高手——卿大夫趙簡子先生撰寫的誓師詞:

“……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人臣隸圉免。”

大意是:這仗贏了之後,從“上大夫”到“奴隸”,咱們都會照顧到,各有封賞,兄弟們加油幹,距離“封妻廕子”不遠了!

觀點|中國古代戰爭也要“尊禮”!搏擊賽事需要借鑑些什麼?

鼎是春秋時期重要禮器,許多銘文記錄下與戰爭有關的史實

打輸了會怎樣?趙簡子沒有過多說,因為沒必要——戰死而已。

這個誓師很有學問,現在搏擊比賽,除了金腰帶、出場費、冠軍獎金,還有比賽的花紅、當晚最佳表現獎、最佳KO,退役了,還能進個“名人堂”,一整套的獎勵。

誓師的價值在於,告訴你贏了會怎樣,輸了會如何,激勵你——擼起袖子加油幹。

戰後獻捷和“金腰帶加冕”

戰後,要獻捷。勝利一方,把戰俘和戰利品獻祭給神靈,以表達對神靈庇護戰爭勝利的感謝。

《左傳》中《昭公十年》記載:

“秋七月,平子伐莒(音jǔ),取郠(音gěng,山東沂水附近),獻俘,始用人於亳(音bó)社。”

這個故事聽起來就有點毛骨悚然了。

筆者曾去過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打仗贏了、逢年過節、王侯亡故,商代統治者都要拿人去做“祭祀”,虐殺手法無所不用其極,死者遺骸的形態能看得出當時那種求生不得的悽慘形態。

觀點|中國古代戰爭也要“尊禮”!搏擊賽事需要借鑑些什麼?

河南安陽殷墟車馬坑,戰車是春秋時期重要的作戰工具之一

與之相比,武術搏擊賽事的“獻捷”要文明許多,不需要在擂臺上抹對手的脖子。金腰帶的“受讓儀式”,其實也類似於“獻捷”的過程,將原本屬於對手的榮耀、封號、頭銜,一併褫奪過來。

新王誕生,顯得順理成章,更合乎“禮”的要求。

觀點|中國古代戰爭也要“尊禮”!搏擊賽事需要借鑑些什麼?

2003賽季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重量級散打王”加冕儀式

觀點|中國古代戰爭也要“尊禮”!搏擊賽事需要借鑑些什麼?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觀點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