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消費級電腦的開端:M1 Mac mini 體驗

當我第一次聽到 Mac 要換成自研晶片的訊息時,第一反應是肯定要先觀望。因為處理器常被比喻作計算機的大腦,而蘋果這次把整個晶片都換了,相當於換了中樞神經系統;再加上蘋果官方的謹慎口吻,宣稱要花兩年時間來過渡,以及我對第一代產品的畏懼心理,因此一開始並沒有打算第一時間入手。

但是,當我收到了公司的這臺 M1 Mac mini 並體驗了一週之後,發現從 Intel 晶片到 M1 晶片的遷移過程意外地平穩,並沒有出現太多預想中的相容性問題,硬體效能的提升也讓我感到滿意。

下一代消費級電腦的開端:M1 Mac mini 體驗

這篇文章,我會分享自己的一些日常使用體驗,並從「消費級電腦」的角度,給大家在購買前提供一些參考。

日常使用沒有問題的 M1 晶片

一開始我確實很擔心相容性問題,因為 M1 晶片採用的是和 Intel 晶片完全不同的 ARM 架構,底層的編譯方式就不一樣。但後來發現其實多慮了,一方面是開發者們的響應足夠積極,提前將應用為 M1 晶片適配(分為專門的 M1 晶片版本和同時能執行在 M1 晶片和 Intel 晶片的 Universal 版本);另一方面則是蘋果提供的轉譯工具 Rosetta 2 足夠好,大部分沒適配 M1 晶片的應用也能轉譯後正常執行。

如果你好奇自己在用的應用是什麼版本,可以在「 - 關於本機 - 系統報告 - 軟體 - 應用程式」找到所有應用的版本資訊:

下一代消費級電腦的開端:M1 Mac mini 體驗

檢視所有應用的版本資訊

我日常在用的 Chrome、Photoshop(Beta)、LaunchBar、Ulysses、Todoist、Fantastical、Drafts、DEVONthink、Sketch 等都已經適配了 M1 晶片。稍微小眾一點的自動化工具 Keyboard Maestro、BetterTouchTool、Hazel、Karabiner-Elements、Pastebot 也都第一時間適配了。

其餘比較常用的微信、Spotify、1Password、歐路詞典、Setapp、IINA、Dropbox、MarginNote,以及一些小工具 TextExpander、Bartender、AdGuard for Safari、Mosaic、CleanMyMac,都能透過 Rosetta 2 正常執行在 M1 Mac mini 中。廣受歡迎的 Homebrew 則需要稍微修改一下終端應用的引數,強制透過 Rosetta 2 執行後使用。

理論上 Rosetta 轉譯後的應用會有效能折損,但由於 M1 晶片的效能提升非常大(後文會提到),所以在日常使用中感覺不大出來。如果不告訴我應用版本資訊根本分不出來哪些是適配過的 M1 版本,哪些是沒有適配過的 Intel 版本。唯一比較明顯的例子是 Photoshop,在 M1 Mac 中安裝最新版本的 Creative Cloud,可以在側邊欄的「Beta 應用程式」裡找到已經為 M1 晶片適配過的 Photoshop Beta。一個簡單的操作就能看出差別,當我匯出圖片時,Intel 版本的 Photoshop 會感受到明顯的卡頓,而 M1 版本則快很多。

下一代消費級電腦的開端:M1 Mac mini 體驗

適配了M1 晶片的 Photoshop Beta

所以 Rosetta 2 只是一個過渡工具,為還沒來得及適配 M1 的應用提供保底方案。如果想要更高效地利用 M1 晶片,還是得儘早適配。

在 M1 Mac mini 中完全執行不了的例子也有,比如飛書,會迴圈閃退——重啟——然後再閃退。有一則未經確認的訊息稱,由於底層架構改造較大,適配 M1 晶片的版本預計在明年 1 月底全量上線;飛書團隊會先上架 iPadOS 版飛書到 Mac App Store,可以在 M1 Mac 上實現大部分功能。

如果你需要在 Mac 上使用 Windows,那也是建議先不要購買 M1 Mac。目前所有的 M1 Mac 都無法透過 Boot Camp(啟動轉換助理)安裝 Windows 系統,主流的虛擬機器應用 Parallels Desktop、VMware、VirtualBox 也均未適配 M1。現在僅有的方案是透過 CrossOver 執行 Windows 應用,但根據官方公佈的遊戲影片來看,效能表現並不理想。蘋果軟體副總裁 Craig Federighi 在接受 Ars Technica 採訪時提到,能否在 M1 Mac 中執行 Windows 是由微軟決定的,M1 Mac 已經具備了執行 ARM 版 Windows 系統的能力,只是微軟需要決定是否將授權給予使用者。

此外,我在用的一款將 2K 顯示器開啟 HiDPI 的工具 SwitchResX 目前也無法在 M1 Mac 上使用,被廣泛使用的開源工具 Docker 也仍未支援 M1 晶片。

有一些網站整理了應用的適配情況,並製作成列表供使用者查詢,如果你正在持幣觀望 M1 Mac,可以先透過這幾個網站搜一搜自己的常用工具:

Does it ARM

Is Apple silicon ready ?

Universal and Native Apple Silicon Apps

總體而言,M1 Mac 在日常使用中不會有太大問題,常用的 App 也基本進行了適配。

意味深長的 iOS 應用

M1 應用、Universal 應用、Rosetta 2 轉譯後的 Intel 應用,在顯示內容與操作方式上其實都沒有明顯的區別,唯一能讓我感覺到自己在用一臺 M1 晶片電腦的是

Mac 上可以執行 iOS 應用了

當我滿懷著期待在 Mac App Store 裡搜尋 iOS 應用時,發現大家最期待的 Instagram、小紅書、抖音、Netflix、Gmail、淘寶等都沒有提供,我自己最期待的快捷指令、Timery、Annotable、VSCO、Snapseed 等也沒有出現。開發者可能出於使用者體驗一致性的考慮,也可能出於資訊保安方面的擔憂,或者出於商業角度的考量,最終

主動選擇

在 Mac App Store 中下架這些應用的 iOS 版本,我認為比較遺憾。

不過當我仔細瀏覽了一遍自己的 iOS 應用後,發現還是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角度,供大家參考。

首先最實用的我覺得是小工具。macOS 上大部分圖片標註軟體都年久失修,一直缺少一款功能全面、且簡單易用的圖片標註軟體。iOS 上一直是 Annotable 和 iMark 雙雄爭霸的天下,Annotable 很可惜沒有上架 Mac App Store,但慶幸的是 iMark 有!

下一代消費級電腦的開端:M1 Mac mini 體驗

iMark

iMark 功能和 iOS 版完全一致,而且支援從外部直接拖入圖片進行標註,完成後可以匯出到相簿或剪貼簿,非常方便。

圖片拼接工具 Picsew 也可以在 Mac App Store 中下載到,功能也和 iOS 版一致,支援長截圖、橫向拼接、豎向拼接等方式。比較可惜的是 Picsew 只能從系統相簿中選擇圖片,無法從外部進行選擇,或許開發者之後可以稍微最佳化一下。

值得注意的是,macOS 也是支援 URL Schemes 的,所以我們可以用 URL Schemes 來快速實現 Picsew 的拼圖功能,具體用法可以查閱 Picsew 的 URL Schemes 語法文件。

下一代消費級電腦的開端:M1 Mac mini 體驗

Picsew

另一個用法的思路是呼叫小元件。小元件功能在 iOS 和 macOS 之間是互通的,有的 app 本身可能在 macOS 上體驗並不太好,但它的小元件本身並不具備太多互動功能,單單作為展示的部件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比如你不喜歡 macOS 自帶的天氣小元件,那麼就可以用 iOS 版的彩雲天氣、我的天氣等小元件將它替換掉。又比如 Widgetsmith 這款最近很火的小元件定製應用,在 macOS 上同樣也是可以使用的。

下一代消費級電腦的開端:M1 Mac mini 體驗

iOS小元件在 Mac 同樣可以用

此外還有:

Overcast 算是適配比較好的一款應用,隨著視窗寬度的增大會自動展開成 iPadOS 版;

米家可以控制智慧裝置,同時它的小元件也可以正常使用,比如顯示室內溫溼度等;

餓了麼可以在 macOS 上點外賣,美團外賣和大眾點評則沒有上架;

扇貝單詞可以在 macOS 上背單詞;

微信讀書、多看閱讀可以在 macOS 上看書;

微部落格戶端不像網頁版那樣會頻繁退出登入;

部分 iOS 遊戲也可以在 macOS 上執行,比如釋出會上展示的紀念碑谷;

……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 Mac 上的 iOS 應用體驗不怎麼樣,但我認為這恰恰展示了 M1 晶片的潛力。開發者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已經能獲得一款

正常執行

在 macOS 上的應用。或許稍稍最佳化一下,就能滿足絕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小工具類的應用,往往是更重需求而不是重體驗,有當然比沒有強。在 Mac 上執行 iOS 應用也意味著常駐後臺,以及自動化的可能。

出乎意料的硬體效能

當我在蘋果官網選購 Mac 時,有一項很明顯的變化,蘋果只提供了一種規格的 M1 晶片,都是 8 核 CPU、8 核 GPU 和 16 核神經網路引擎

1

,於是選購流程中不再有選擇晶片規格的步驟。

如果你問一位需求是消費級電腦的使用者,i3、i5、i7 的區別是什麼,我相信沒有幾個人能答得出。即便能回答得出來,處理器的定位界限也是很模糊的,它不像儲存空間那樣實際用多少 GB 就是多少,消費級使用者(甚至大多數使用者)對處理器的區別根本沒有概念。

你可以在網上找到 M1 晶片的各種跑分測試,Geekbench 單核跑分已經超過了迄今為止的所有 Mac,多核跑分也超過了去年的 16 寸 MacBook Pro 頂配,僅比 Mac Pro、iMac Pro 和一些高配型號 iMac 低。即使你不關注跑分,也大概能明白 M1 到底有多快。

下一代消費級電腦的開端:M1 Mac mini 體驗

Geekbench單核跑分排行榜和多核跑分排行榜

我們唯一需要糾結一下的是選擇記憶體大小。三款 M1 Mac 均標配了 8GB 記憶體,最高可選配至 16GB 記憶體。

我在用的這臺 Mac mini 是標配 8GB 記憶體,日常使用都沒有問題,多個應用、網頁之間的切換都依舊流暢。普通使用者的多工操作基本不會同時涉及太多應用,根據我不嚴謹的主觀觀察不會超過 5 個,而且我認為也應該養成隨時關閉不需要的應用和網頁的習慣。在這些條件下,8GB 或 16GB 基本是夠用的。

此外,今年的新款 M1 Mac 採用了統一記憶體設計,讓記憶體在 CPU 和 GPU 之間的資料共享更高效;而且,M1 Mac 的記憶體頻寬約為 60GB/s,比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快了約 3 倍;此外,三款 M1 Mac 的硬碟讀寫速度也均比舊款更快,我的 M1 Mac mini 硬碟讀取速度為 2900MB/s 左右,寫入速度為 2200MB/s 左右。綜合這些因素,基本可以解釋 M1 Mac 的記憶體不大,但效能依舊優秀的原因。

如果你只是聽別人說記憶體要越大越好,並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這麼多記憶體,那基本可以認定是不需要,買標配款的 8GB 記憶體就行。如果你非常明確自己的需求,那再考慮升級 16GB,或者等明年的高階款式。

其實糾結記憶體大小也沒什麼用,因為蘋果把記憶體賣得很貴(‍♂️),從 8GB 升到 16GB 要加 1500 元,所以最終還是看你錢包裡有多少預算,就買什麼配置的電腦。

下一代消費級電腦的開端:M1 Mac mini 體驗

Mac mini 稍微特殊的地方在於它的內部有更大的空間,並且也具備散熱風扇,這也讓它在三款 M1 Mac 中榮列跑分第一名。雖然有一塊風扇,但平時根本聽不到任何聲音。我嘗試用 Final Cut Pro 裡匯出一段 4 分 20 秒的 4K 影片,也無法讓 Mac mini 發出半點聲響。Mac mini 的風扇並不是在電腦高負荷的時候才工作的,而是平時一直開著,持續穩定地幫電腦降溫。由於 M1 晶片的能耗控制實在太好,我從 Mac mini 風口的位置感受到永遠是冷風,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可以把 Mac mini 的背面對著自己當電風扇用了。

下一代消費級電腦的開端:M1 Mac mini 體驗

其它配置方面,M1 Mac mini 的可擴充套件性稍微有所減弱。M1 Mac mini 比舊款 Mac mini 少了兩個 USB-C 介面;網口也無法升級到 10Gb,只能選擇千兆;最多能外接兩臺顯示器,支援一臺 6K + 一臺 4K,舊款則支援 3 臺 4K 顯示器或一臺 5K 顯示器 + 一臺 4K 顯示器。

結語

這次更新的三臺 Mac(MacBook Air、13 寸 MacBook Pro、Mac mini)都屬於消費級電腦,和我本身的需求很契合,電腦就是我的日常消費裝置。稍微進階一點的,就是跑跑自動化,偶爾涉及一些專業工具,但也不會太過重度。對於我來說,這三臺 M1 Mac 都是接近完美的消費級電腦——強勁的 M1 晶片,相對便宜的售價,用上了各項最新技術,並且沒有明顯短板。

下一代消費級電腦的開端:M1 Mac mini 體驗

相容性方面,大部分常用應用已經進行了適配,或者能透過 Rosetta 2 執行,只有虛擬機器和 Docker 比較受到影響,日常使用基本不會有大問題。iOS 應用的加入也讓 M1 Mac 充滿了潛力。如果你垂涎 M1 已久,我認為「這隻螃蟹可以吃」。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