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伏地魔”的飛機

1966年,一架奇怪的飛機出現在歐洲與亞洲交界的裡海上,幾乎是貼著水面滑行,機翼長度比普通飛機短,體型卻和船一樣大,超過當時的所有飛機。但說它是船,它又幾乎不碰水,速度和飛機一樣快。它究竟是什麼怪物?

裡海上的“伏地魔”

這個“兩不像”的“伏地魔”是蘇聯研製的地效飛行器——裡海怪物。

變身“伏地魔”的飛機

變身“伏地魔”的飛機

它是當時最大的飛機,最高速度可達740千米/時,是一般艦艇的10倍。它不需要跑道就能起降;能以輪船的載重能力和飛機的速度運輸物資、士兵,甚至坦克這樣的重型裝備,還裝有6枚反艦導彈,攻擊火力強大,被稱為“航空母艦的殺手”。它的“隱身術”也很強,因為超低空飛行,雷達幾乎無法偵察到它。

“伏地”省油飛得久

裡海怪物的設計基於地面效應——飛機機翼的特殊形狀使氣壓像一隻託著飛機的手,飛機離地面很近時,託力就會突然增大。

因為有地面效應,當鳥類近水或近地飛行時,可以不用怎麼扇動翅膀,就能保持長距離滑行。二戰期間,當飛機沒油或者引擎故障時,一些飛行員就會在海面低飛,藉助地面效應讓飛機飛得持久一些。

變身“伏地魔”的飛機

鳥類近水或近地時,不怎麼扇動翅膀也能飛行。

換而言之,只要飛機近地飛行,不用耗費太多燃料,就能獲得較大的上升力。在同等載重量和飛行速度的情況下,變身“伏地魔”的裡海怪物耗油量要比普通飛機少。

不靈活的“伏地魔”

然而,地面效應也是裡海怪物的劣勢。當它與水面距離太遠時,飛行速度會急劇下降,便只能貼近地面或水面飛行,但由於體型大、機翼短,它不像普通飛機那樣,能靈活躲避障礙物,容易撞上地面或水面的凸起。在水面上飛行時,它也容易激起巨大的水花,影響飛行。在實際飛行中,研究人員就發現裡海怪物在水面飛行的效果與預期相差甚遠。1980年,裡海怪物在試飛時因飛行員操作失誤而墜毀,從此消聲匿跡了。

變身“伏地魔”的飛機

新加坡研製的地效飛行器“飛魚”。

變身“伏地魔”的飛機

俄羅斯研製的地效飛行器“海鷗”。

變身“伏地魔”的飛機

中國首架地效飛行器翔州一號在三亞首飛。

目前,只有一些國家研製的小型地效飛行器投入使用,要讓裡海怪物那樣的大型地效飛行器實現平穩安全的航行,工程師們仍面臨著許多技術難題。

幫助賽車彎道超車

除了飛機,地面效應還影響了賽車的設計。賽車由於速度非常快,經過彎道時常需要減速才不至於翻車,但一減速就容易影響比賽成績。

變身“伏地魔”的飛機

為了讓賽車在高速行駛過彎道時能死死地貼在地面上,工程師將賽車兩側的內部結構設計成倒置的機翼的形狀 ,讓氣壓這隻“手”把賽車使勁往下按,使其緊緊地貼在地面上。這一波反向操作讓賽車過彎道時不容易翻車,也就不需要減速,從而能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