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幹啥之前都要討價還價,別發火,背後的好處你還沒看到

孩子幹啥之前都要討價還價,別發火,背後的好處你還沒看到

孩子幹啥之前都要討價還價,別發火,背後的好處你還沒看到

孩子愛討價還價

可能是父母挖的坑

這問題要解決,必須追根究底:小孩子到底為啥這麼擅長、且喜歡討價還價呢?

1、家長的“沉浸式“示範

有次我忍不住問女兒:“你從哪裡學到可以和媽媽討價還價的?“

娃抬起臉回答:

“你以前不是經常說,如果我不挑食,飯後就可以多玩半小時樂高嗎?“

一句話讓我從心扎到胃,

原來是我自己挖的坑。

孩子幹啥之前都要討價還價,別發火,背後的好處你還沒看到

為了讓孩子按大人的計劃行事,我們習慣用“你要是做了xxx,就可以做/得到xxx”的引導方式。

這一招的效果往往“短平快”,令我們一用再用,欲罷不能。而孩子也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獲得了討價還價的技能。

家長的“沉浸式”示範,簡直是孩子學習討價還價,從入門到精通的絕佳助力。

2、頻繁、輕易地接受孩子的討價還價

如果我們在孩子第一次討價還價時,就嚴肅拒絕,大機率這種撕扯以後會少很多。

可我們出於種種原因,總會頻繁、輕易地接受孩子的討價還價,這便讓孩子深入領悟了這種做法的妙處——或許父母的底線,也是可以談一談、降一降的。

孩子幹啥之前都要討價還價,別發火,背後的好處你還沒看到

說到底,還是我們自己的鍋,甩不脫。

3、對孩子的要求自己做不到

我要求女兒看30分鐘動畫片就去戶外活動,一開始女兒遵守的挺好,可後來漸漸開始談條件:能不能多看5分鐘、10分鐘?被我明確拒絕後,女兒悠悠來了句

:“媽媽你看手機也沒有隻看30分鐘就停,為什麼只要求我?”

有研究發現,

孩子討價還價行為的發展,更多的與“公平偏好”有關,而非只和討價還價的能力有關。

[1][2]

這說明,孩子開始和我們討價還價,或許是因為發現父母對孩子和自身的要求存在不公之處。

看來,想讓孩子按規矩行事,咱首先得以身作則呀。

4、對孩子的承諾不兌現或打折兌現

《少年說》裡有個男孩,

想讓父親兌現買英語點讀機的承諾,6年來從未成功。

當他英語考滿分,父親說:“你英語這麼好,還要啥點讀機。”於是他英語成績下降了,父親又說:“你英語這麼差了,還要啥點讀機……”

孩子幹啥之前都要討價還價,別發火,背後的好處你還沒看到

截圖來源丨少年說

我們總有理由不兌現承諾,或打折兌現。孩子在失望之餘,也會開始學著父母的樣子討價還價、談條件:“是不是該在做任何事前,堅決和爸媽談好條件,甚至抬高條件?”“爸媽讓我做的事,我是不是也可以打折、加個條件?”

孩子幹啥之前都要討價還價,別發火,背後的好處你還沒看到

娃愛討價還價別太愁

換個角度是好事

討價還價談條件這事,確實讓我們一個頭兩個大,但這其實

是孩子思維、語言表達能力和對他人的情緒感知能力不斷髮展的一種表現。

既然一時半會難改變,不如換個角度看問題,這裡面還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好處。

1、塑造可以“溝通”的親子關係

捫心自問,比起完全不願、不敢和父母溝通的孩子,是不是我們更期待孩子敢於、善於、願意和我們溝通?哪怕這溝通是以討價還價的方式。

能和父母討價還價、談條件的孩子,是被愛包圍的孩子。

至少他/她相信,他有和父母“談判”的底氣,也相信自己所說的,會被父母聆聽

(允許不允許是另一碼事)

知乎有個問題“和父母無法溝通你有多絕望?”回答竟有5616條,很多回答都提到:漸漸失去和父母溝通的慾望,直到親情被消磨殆盡。

孩子幹啥之前都要討價還價,別發火,背後的好處你還沒看到

截圖來源丨知乎

2、是對社會關係、情緒和行為反應的鍛鍊

在和父母討價還價的過程中,

孩子慢慢能學會取捨、妥協、雙贏等在社會和人際關係中十分重要的技能。

同時,孩子也會透過父母的反應,體察他人的情緒變化、心理期待,並據此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調。

[3]

一項研究指出:

孩子認為,父母對他們達成目標的談判能力的支援和鼓勵,可能會影響他們在其他社會關係中的期望,以及對他人情緒和行為的反應。

[4]

也就是說,我們不必一味扼殺孩子討價還價、談條件的行為。相反,如果我們接納,甚至肯定

(≠不加引導)

孩子這方面的能力,或許會對孩子未來發展有一定好處。

3、增強孩子的自我掌控感

討價還價成功的關鍵,是雙方相互承諾,自己一定能做到自己提出的條件。

因此,

在一些不涉及原則底線的問題上,讓孩子討價還價成功,並設立明確底線,甚至會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我掌控感和自我約束力

:我說只多看5分鐘電視,父母同意了,那我就只能多看5分鐘。

我女兒雖然喜歡討價還價,但自控力比我強很多。

和我談判完後,說好只吃3口冰淇淋,就不會咬第4口;說好多玩5分鐘,時間一到就會起身。

這其實是孩子對談判既得利益的本能維護

,因為如果違背談判結果,下次可能連談判機會都沒了。

孩子幹啥之前都要討價還價,別發火,背後的好處你還沒看到

如何讓娃的討價還價,走上正軌?

既然提到不必完全扼殺討價還價,那至少得想個辦法,讓孩子的討價還價走上“正軌”吧,別讓咱當家長的無限崩潰就好。

一、防患於未然

要避免討價還價跑偏,首先得防患於未然。下面兩點很重要:

1、區分“無理取鬧”和“討價還價”

我在餐廳吃飯時,隔壁桌孩子和媽媽“談判”:你不讓我買新的奧特曼卡牌,我就絕食!”這種情況,我認為可以直接駁回,

明確告訴孩子這不是“討價還價”,而是無理取鬧、威脅,因為談判籌碼壓根不對等。

孩子幹啥之前都要討價還價,別發火,背後的好處你還沒看到

同時講清楚,討價還價的前提,是必須丟擲雙方都能接受的籌碼。

比如“我要是體育成績進步,就要買一套新的奧特曼卡牌。”

2、儘早明確底線,避開討價還價“雷區”

要和孩子儘早說明,有些事情是不可以討價還價的,這就是底線。

通常,家長認為關乎人身安全的問題是底線,我覺得還應該加上那些涉及三觀品性的問題。

比如,我在女兒第一次非要在馬路中央撿氣球時,以最嚴厲的語氣把她兇哭了,拒絕了她“就撿一個還不行?”的請求,這是

安全底線

比如,我在她欺負比自己小的孩子時,帶她登門道歉,拒絕了她“我只是去看看,但不說對不起,可以嗎?”的請求,這是

品性底線

二、見招拆招、因勢利導

如果孩子已經習慣了討價還價,就要注意引導方式,儘量讓孩子有“這是我自願妥協”的感受。

1、讓孩子表達“討價還價”的理由

有時候,孩子討價還價的背後,可能有自己獨特的訴求,或者隱藏著心結。

朋友家老大,一出門就總要求再多玩一會、多買一個玩具,讓朋友身心俱疲。後來和娃聊了聊,老大說:“我看你每天都陪弟弟玩,弟弟還不用做作業,我卻只能玩一小會,你是不是隻愛弟弟?“

或者你會說,孩子討價還價並沒有上述隱情,

但聽他們說說,至少可以讓你更深入瞭解娃的想法,引導起來才能更有的放矢。

孩子幹啥之前都要討價還價,別發火,背後的好處你還沒看到

2、邀請孩子共同協商,說明不妥協的理由

和孩子討價還價時,

多問“我們怎麼辦?”,少說“我就是不同意/不可以”。

這樣說並不是讓大家一味妥協,而是

將孩子和我們從對立關係,引導到團結關係

。一旦孩子發現,我和家長意見不同,不是非要爭個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商量著找個折中方案,下一步就好辦很多。

如果孩子提出的條件我們無法妥協,記得向孩子清晰地說明理由。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我們在孩子心目中“霸權”“完全無法溝通”“不尊重人”的形象。

3、用好“煎餅果子營銷話術”

你有沒有在買煎餅果子時被問:“要加香腸還是煎蛋?”,然後在本來啥也不想加的情況下選擇其一。這種話術其實也可以用於和孩子談判。

比如,讓娃收好玩具去洗漱,娃要求待會再去。這時候我們與其說“趕緊給我收拾玩具洗漱,別磨蹭!”,不如說:

“那你再玩1分鐘,還是2分鐘?”

4、適當讓孩子承擔討價還價不成的後果

90後父母“擺爛式育兒”,我覺得有其可取之處。

“不想吃飯,除非再玩10次抓娃娃”,家長不同意就躺地大哭。那好,請哭吧,我看會手機,哭累了咱再走。

孩子幹啥之前都要討價還價,別發火,背後的好處你還沒看到

圖源丨網路

現實,總是具有強大的教育力量。適當讓娃嚐嚐討價還價不成的後果,比我們嘮叨多少句都管用。

5、堵不如疏,充分發揮討價還價才能

如前所述,討價還價這種技能,用好了對孩子的發展有一定幫助。那堵不如疏,我們乾脆

讓娃把這技能用在真正需要“討價還價”的地方。

比如,和小朋友談判一下,到底是輪流玩玩具,還是按石頭剪刀布的順序,哪個更公平?

比如,家

(我)

(和)

(姥)

(姥)

發生爭執時,讓娃扮演談判官,進行調停。看甲方在什麼情況下願意認錯道歉,乙方在什麼條件下願意豁達原諒。

也可以直接帶娃去菜市場,讓娃問問“阿姨如果我買10個西紅柿,能不能送我一把小蔥?”要知道,我自己是沒勇氣開口問這句話的,但我女兒已經成功問過一次了。雖然只討到3根小蔥,

但我和她各有各的心滿意足。

所以啊,別發愁,

今天這個和你為看一集小豬佩奇討價還價的娃,說不定哪天就成為首席談判專家了呢!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