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自我,就得不到自由

走不出自我,就得不到自由

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每個人都是自由的生命,但每個人都受困於無處不在的枷鎖。

原始人受困於大自然,現代人受困於時代、科技和社會,我們都向往自由,但總是處於受約束、受限制的狀態。

“不自由毋寧死”,對於自由,每個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渴望。

我們為什麼喜歡孫悟空?就是因為他代表了人們對束縛和限制鬥爭到底的精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樣的生命自由度,是修行的終極目標。

但是,人真正的敵人不是外界的約束,而是自我的認知。人如果走不出自我,就得不到自由。

走不出自我,就得不到自由

人到中年,終於明白,每個人都是認知的“囚徒”!

當我們去觀察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就會發現他們看起來都是自由的,但他們也是被各種無形的“線”所役使。

比如職場上的“打工人”,他們說起來是有“來去自由”的權力,可實際上,他們通常是處於弱勢的狀態下。當一箇中年男人揹負養家餬口的壓力,每個月要等工資還車貸、房貸的時候,他其實沒有太多選擇從。

要知道,大街上的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但其中的每個人都是人為物累,心隨名利而轉。正所謂:

心為形役,塵世馬牛;身被名牽,樊籠雞騖。

走不出自我,就得不到自由

王陽明大概是有感於此,所以才為眾生找尋了一條出路,“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才是我們一切問題的根源。

外界的約束和束縛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終其一生,也難以破除一切限制。都想改變世界,可能做到不被世界所改變的又有幾個呢?

問題也許比答案更重要。卡爾·波普爾說:“任何時候,我們都是被關進自己認知框架的囚徒”。

有時候我們應該是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找對了問題,答案就會自然浮現。

其實這個世界本來是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的,但我們為什麼覺得這個世界跟“霧裡看花”一樣模糊和扭曲呢?

走不出自我,就得不到自由

譬如盲人摸象,摸到大象鼻子和耳朵的人,都堅信自己所知道的是正確的。我們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此,我們嚴重囿於自我認知的困境。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莊子看得最透徹,其實芸芸眾生,一輩子都是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打轉轉,被操縱而不自知,人生在渾渾噩噩中被消耗,被浪費。

因為,他們的自我和認知是被別人所塑造的,總有人想要在他們的大腦裡“下蛋”,他們並不能真正地瞭解世界和事物的真實面貌。

所以,他們很難走出自我的牢籠。

走不出自我,就得不到自由

當我們去動物園看梅花鹿的時候,它們看起來是自由自在的,它們甚至都沒有意識到牢籠的存在。

再想一想我們,何其相似?

實際上,我們如果提升不了自己的認知能力,那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為,都決定了我們是“囚徒或奴隸”的命運。

只有認知能力得到提升,我們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才有望獲得“相對的自由”。智慧如孔夫子,終其一生,也就是修煉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呢?學習和獨立思考,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別的方法。

最後,“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人生如夢亦如戲,半醒半醉也很好啊。

走不出自我,就得不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