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中國勞動體制的偉大創新

中國改革開放4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昂首闊步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牢記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很多,但是,我認為,我們尤其要牢記的一個偉大的勞動群體是在改革開放中誕生的“農民工”。農民工這個群體在改革開放中誕生、在創新發展中壯大,目前已經成為近3億人(2021年為29251萬人)的龐大群體。

所謂農民工,就是“農民身份、工人職業”。他們離開家鄉,走進城市,或為建築工人,或為產業工人,或為廚師,或送外賣,或做保潔,或為家政,活躍在城市建設的各個行業各個領域,不辭辛苦、不計好差,滿腔熱血、一身臭汗,為城市增色,為祖國填瓦,成為中國發展進步的一支十分強大的推動力量。我們已經很難想象,如果中國沒有了農民工,將會是什麼樣子!

我所以說“農民工”是中國勞動體制的偉大創新,絕不僅僅因為農民工已經成為中國巨大的人力資源、寶貴的勞動財富,而且因為,由於“農民工”的存在,中國還有效解決了兩大問題:

一是農業現代化問題。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問題。小康不小康,關鍵靠老鄉。農民富,才是真正的富。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安全是重大戰略安全,飯碗必須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裡,中國碗要盛中國糧。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農業是基礎產業,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所以,如何成功解決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中國黨和人民孜孜以求的重大戰略問題。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在解決“三農”問題上,“農民工”是做了巨大貢獻的。農民工拿了錢,不僅養家餬口,還要反哺農業農村。為了不誤農時,他們用打工掙來的錢租用農業機械及機械手,實施機械耕種、機械管理、機械收割,在家庭承包基礎上加快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資訊化,現在又搞智慧化。為了美化家鄉,他們把積攢下來的錢用於改善居住環境,蓋新房,用寬頻,從根本上改變了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彌補了資訊鴻溝。他們千方百計供孩子上學、上好學,支援孩子受到比自己好得多的教育,全面提高了農村孩子的科技文化素質。

農民工,是改變農業農村農民面貌的最骨幹力量

二是關鍵時刻維護國家穩定的問題。

農民工的身份依然是農民,田裡有地、村裡有房、家裡有鍋。這讓中國農民工有了一份額外保險,即城裡沒活兒幹了,回家可以繼續當農民。農民工餓不著,這就讓他們有了一份安心,即使失業了,也不會做什麼出格的事,不會造成社會動盪。3億農民工都擁有這樣的保險,這是多麼強大的力量啊!那就是中國勞動力的儲水池、調節閥。所以,每當國家風雲變幻,導致中國經濟波動、就業形勢嚴峻時,“農民工”的偉大之處就再次顯現出來。他們不哭不鬧,而是處之泰然的呆在家中,幹起老本行,靜待形勢好轉,重新走上“打工人”崗位。來也從容、去也從容,樂觀通達、永不言敗,這就是中國當代農民工的精神風範!

所以,我始終認為,農民工是中國勞動體制的偉大創造,是中國一大體制優勢,必須始終予以堅持。有些專家提議要改變這一現狀,讓農民離鄉又離土,成為真正的“市民”,我是不敢苟同的。

除非農民工自願,我認為還是維持“農民工”體制的好。